废脉修仙决潇洒修仙在凡尘

第184章 伟大的造物主(第2页)

 

宇宙之外的低语

 

当桂逸将意识接入脑机接口时,眼前浮现出无数分形结构组成的光网。这是他根据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数据构建的宇宙模型,138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在他眼前像一个透明的玻璃球,球面上布满微小的量子涨落痕迹。但他知道,在这个玻璃球之外,存在着人类永远无法观测的\"外部\"。他曾在哈勃深场照片中凝视某个暗红斑点长达三小时,直到视网膜上留下星团的残像——那是132亿年前的星光,而星光诞生时,宇宙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现在,当他在虚拟空间中放大这个斑点,竟发现其中隐藏着类似俄罗斯套娃的嵌套结构,每个星系团内部都蜷缩着更小的宇宙,仿佛造物主在创造时采用了无限递归的编程逻辑。

 

\"造物主在宇宙诞生前就存在吗?还是说造物主本身就是宇宙的法则?\"桂逸的思维在多维空间中漫游,想象着超越三维的存在形态。也许造物主是高维空间的艺术家,用十一个维度的画笔在时空画布上创作;或者是某种能量态的生命体,存在于量子真空的虚粒子海洋中;甚至可能是一个超级文明,将我们的宇宙作为计算机模拟的对象。他记得在京都大德寺参禅时,住持说过的\"一粒沙中见世界\",此刻在脑机接口的虚拟空间里,每颗虚拟恒星都在他的思维触碰下展开成新的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般无穷无尽。在某个子宇宙中,他\"看\"见物理常数与我们的宇宙相差0.0001%,却导致恒星无法合成碳元素,生命永远停留在单细胞阶段,这让他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宇宙或许只是造物主无数实验中的一个成功样本。

 

他想起在西藏圣湖看到的景象:湖面倒映着星空,仿佛两个宇宙在水中重叠。此刻,在脑机接口构建的虚拟空间里,他让可观测宇宙模型逐渐透明,试图\"看\"到外面的世界。一开始是绝对的黑暗,接着,黑暗中浮现出类似曼德尔球的无限分形结构,每个分形节点都包含着无数个宇宙泡泡,像一串永无止境的肥皂泡。在某个节点深处,他\"看\"见一个由反物质构成的镜像宇宙,那里的恒星燃烧着紫色火焰,行星环由暗物质凝聚而成,而在两个宇宙的交界处,时空结构正在发生量子隧穿,仿佛造物主在不同画布间不经意的笔触。更震撼的是,他\"听\"到一种超越声波的振动,频率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涨落一致,像是所有宇宙在造物主的琴弦上共鸣。

毁灭与重生的狂想

 

在气候模拟中心,红色警报灯正在无声闪烁。桂逸看着全息屏幕上2123年的地球:北极冰盖已经消失,东京湾被上升的海水淹没,撒哈拉沙漠的边缘蔓延到罗马。但这只是无数可能的未来之一,他更关心的是十万亿年后的终极命运——当太阳变成红巨星吞噬地球,当所有恒星燃烧殆尽,人类将何去何从?他调出恒星演化数据库,看着参宿四的模拟爆炸画面,超新星爆发的激波在星际介质中激起的涟漪,像极了梵高笔下的星空旋涡。而在更遥远的未来,当黑洞蒸发殆尽,整个宇宙陷入绝对的冷寂,那时的\"时间\"是否还具有意义?

 

\"意识上传计划已经取得突破。\"他调出神经工程实验室的最新数据,海马体神经元的量子态存储成功率达到78%,\"也许我们可以将整个文明的意识编码成信息,在星际尘埃中流浪。\"但他知道,这只是拖延时间的权宜之计。真正的答案,可能藏在他正在研究的\"时空折叠理论\"里——通过操控暗能量,在宇宙膜上打开虫洞,将人类文明迁移到平行宇宙。他想起在敦煌莫高窟看到的飞天壁画,那些衣袂飘飘的仙人仿佛在暗示人类对星空的永恒渴望。此刻,在实验室的金属墙壁内,桂逸正在绘制新的星舰蓝图:船体采用碳纳米管编织的\"宇宙弦\"材料,动力系统利用真空零点能,驾驶室的全息屏幕将实时显示穿越虫洞时的时空畸变。他特意在舰桥设计了环形观察窗,让乘客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在扭曲时空中分裂成无数个平行版本,仿佛每个灵魂都在与自己的无数可能相遇。

 

他曾在国际空间站目睹过地球的晨昏线,那道明暗交界线以每小时1670公里的速度掠过大陆,像造物主手中的橡皮擦。而现在,他正在计算当宇宙进入热寂状态时,人类意识体在虚空中的存活概率。量子涨落产生的能量足以维持意识体存在10^100年,但之后呢?也许那时的\"人类\"已经进化成能量与信息的集合体,在膜宇宙的碰撞中寻找新的诞生之地,就像宇宙大爆炸后第一个夸克的觉醒。他忽然想起在纳米比亚沙漠看到的原始岩画,古人用红赭石描绘的星空,与他此刻在屏幕上看到的星舰航线图,在螺旋状的轨迹中达成了跨越万年的共识——人类对永恒的渴望,从来都是刻在基因里的宇宙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