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KTV的狂欢(第2页)
- ……
当桂逸在点歌屏前驻足时,黄诗涵已经调好混响设备。她穿着白色实验室外套,袖口还沾着荧光标记试剂的痕迹,颈间戴着镶有dnA双螺旋吊坠的项链——那是她破解端粒酶活性密码时获得的奖励。“先唱《西海情歌》?”她的声音带着实验员特有的精准,指尖在触控板上划出优美的弧线。
声带上的核聚变
前奏的马头琴响起时,桂逸闭了闭眼。当他再次睁眼,瞳孔深处仿佛映着柴达木盆地的星空。“自你离开以后——”第一句低音像沉在海底的鲸歌,胸腔震动的频率与可控核聚变装置的磁场共振频率完全一致,陈星宇惊讶地发现全息投影的银河系开始轻微震颤。
“从此就丢了温柔——”中音区突然泛起砂砾般的质感,那是桂逸刻意模拟西北风沙的声纹处理。作为在青海戈壁待过三年的科研人员,他曾用三百小时录制高原风声,此刻正通过喉腔共鸣将记忆中的苍凉揉进音符。黄诗涵看着频谱图,发现他的泛音列竟包含12-15khz的高频谐波,这是普通歌手难以企及的领域。
副歌“等待在这雪山路漫长”响起时,高音如破冰的利刃划开夜空。桂逸的头腔共鸣达到极致,声波在包厢顶部形成肉眼可见的气环,苏晴的材料学检测仪显示空气分子振动频率正在重构。当唱到“听寒风呼啸依旧”,他突然加入0.2秒的气音,尾音像被冻住的流星拖曳出长尾,让林晚秋想起在极地观测极光时的震撼。
《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前奏响起时,张剑吹了声口哨。这首歌的沧桑感与桂逸平时的温润形象截然不同,但他刚开口“2002年的第一场雪”,低音区的磁性便如融化的巧克力般流淌。唱到“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他突然切换成略带沙哑的气声,仿佛真的站在乌鲁木齐的街头,看着雪花落在公交车顶。黄诗涵注意到他的咬字带着西北方言的尾音,那是故意保留的“人文误差”——就像他坚持在科研论文中加入实地考察手记。
《黄昏》的钢琴前奏响起时,桂逸的眼神变得柔和。“过完整个夏天”这句,他用了胸腔与鼻腔的混合共鸣,声音像浸了暮色的绸缎。唱到“忧伤并没有好一些”,喉间的颤音精确到每0.1秒一次振动,王浩的Ai系统立刻识别出这是模仿肖邦夜曲的装饰音技巧,但又带着量子计算般的精准。副歌“依然记得从你口中说出再见坚决如铁”,他突然提高音调,声压级达到110分贝,却没有丝毫破音,反而在高音区保持着令人战栗的稳定。
耳膜上的星际航行
《红日》的前奏如惊雷炸响,桂逸的身体随节奏轻轻摆动。当“命运就算颠沛流离”的歌词迸发时,他的嗓音突然充满爆发力,声带振动频率飙升至1800hz,低音炮震得沙发扶手嗡嗡作响。张剑笑着举起手机拍摄,发现镜头因声波共振而自动对焦,陈星宇则在笔记本上记录:“次声波与中高频声波形成完美共振,无器材辅助下的人体声场构建。”
轮到《opera2》时,包厢里响起倒吸冷气的声音。桂逸示意黄诗涵关掉所有灯光,只剩头顶的全息银河闪烁。前奏的钢琴声刚落,他突然发出海豚音般的哨音,音调直逼c6,频谱图上的波形呈现出完美的正弦曲线。当“啊——啊——”的长音持续12秒时,包厢的玻璃幕墙开始出现细微的水波纹,苏晴的材料检测仪发出警报——声波正在挑战玻璃的共振极限。更惊人的是,他在真假音转换间毫无痕迹,仿佛声带是架精密的量子转换器,能在瞬间切换振动模式。
《星星》的俄语前奏响起时,桂逸闭上双眼。作为精通七国语言的科研人员,他的发音带着母语者的纯正。“octepeгancr 3вe3д”(当心星星)这句,他用气声营造出宇宙的空旷感,喉腔的低频振动模拟着恒星的引力波。当副歌“3вe3ды cвoдrt kapty cyдb6ы”(星星绘制命运的地图)响起,他突然加入多声部和声——没错,是同时发出两个音调,这让生物工程专家林晚秋目瞪口呆:“这是罕见的‘双声唱法’,声带能独立控制左右声带振动频率!”
《大鱼》的前奏如流水漫过鹅卵石,桂逸的声音变得温柔而空灵。“看海天一色”的“色”字,他拖出七秒长音,尾音带着海水的咸涩感。唱到“执子手吹散苍茫茫烟波”,他的气息控制达到恐怖的境界——普通人只能坚持8秒的长乐句,他却用循环呼吸法延长至15秒,声线始终稳定如水平线。黄诗涵发现,他的横膈膜运动频率与潜艇供氧系统的节奏完全一致,这显然是长期高压环境训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