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秀才会武术

第237章 李贤的信心从何而来(第2页)

这一次,如果不是曹嵩突然暴毙身亡,曹操的十万大军就会强攻北海国了。

太史慈的北海军,曹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北海国内,唯一值得重视的兵马只有李贤的东莱军。

只要东莱军还在北海国,那孔融的北海国就是任何人都不敢小觑的地方。

可若是没了李贤的东莱军,北海国也不过是没了棱角的羚羊罢了,迟早会成为他人的猎物。

“夏侯渊手中还有多少兵马?李贤麾下伤亡如何?”

这信使临来之前早已经得了嘱咐,所以应答起来颇为流畅,只听他说道:“夏侯将军后撤之后一路收敛兵马,计有兵丁一万两千人,李贤所部折损应该接近一万,出入不会太大”。

战损比例一比二,还好,不算太过悬殊,曹操松了口气,他绝不会想到,李贤折损的兵马总共不过五六千人,真实的兑换比例应该是一比四,也就说,一个东莱军士可以拼掉四名曹军士卒!

就算曹操家大业大也抵不住这种拼法呀。

据说那李贤与太史慈麾下兵马总计不过两万五千人,一战折损一万人,岂不是还剩下一万五千人?

这么一支人马,放在缺兵缺将的泰山郡,依旧是一股足以翻天覆地的力量。

虽说夏侯渊麾下还有万余人马,可真正的问题是,曹军可战否?

想到这里,曹操问道:“夏侯渊有没有告诉你,我军士卒敢战否?”

正面相遇,三万对两万五千,最后落得一个一败涂地的局面,这样的经过对于任何一人来说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

如果缺乏历练的军卒,说不定一战过后便生出怯战畏战的心思,即便是百战老卒,他们在上战场之前,也会心底打鼓,可胜否?

曹操的担心不无道理。

夏侯渊对曹操知之甚祥,所以他早已经把答案告诉了信使。

此番,听到曹操发问,信使急忙将夏侯渊的原话说了出来:“夏侯将军说他愧对使君,我军兵马守城尚可一战,可若是野战,十日之内,是不可能对敌的”。

曹操摇了摇头,也就是说,十天之内压根不能指望夏侯渊再去做什么了。

原本调派夏侯渊北入泰山郡,就是想将李贤干掉,大军全心全意的对付徐州,现在倒好,李贤活的好好的,夏侯渊自己却损兵折将,连野战的能力都没有了。

不行,绝不能这样下去。李贤的狡诈阴狠,曹操早已经有所体会了,如果没人牵制他,还不知道这家伙会鼓捣出什么事情出来。

眼下,曹军早已经与北海国交恶,李贤便是作出任何事情都在情理之中。

仁义的虚名可以牵制孔融,却绝对束缚不了李贤这等人物。

曹操思虑一番过后,嘴里道:“泰山郡临近兖州,不容有失,我想抽调一部人马北上,援助夏侯渊,对付李贤,你们谁有信心?”

曹纯拍着胸脯叫道:“主公,让我去,给我五千兵马,担保那李贤逃不出我的掌心”。

曹操摇了摇头,并不多言,曹纯猛则猛矣,可对付李贤还是欠缺了几分火候。

曹纯依旧不依不饶,道:“若不然,主公给我调派虎豹骑之权,我用他们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虎豹骑是曹操的心头肉,之前威逼卞喜的时候已经折损了几百骑,眼下,曹操可不想他们再有过大的折损。

那李贤麾下精兵强将,摆明了是个硬茬,要是让虎豹骑过去,肯定是针尖对麦芒的情况,就算取胜,虎豹骑也顶多会是惨胜。

两败俱伤的情况,曹操不想在虎豹骑身上看到,只因为他在这支骑军身上投注了太多的了心血,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不想有任何折损。

曹休猜到了曹操的心思,他出言说道:“子孝不要舍本逐末,主公这里离不开你的虎豹营,依我看呐,还是由我去泰山郡走一遭吧,我就不相信那李贤有三头六臂,能够会什么排山倒海的神通!”

曹操喜道:“文烈所言大善,子不语怪乱神,李贤前身不过是个私盐贩子罢了,能够侥幸成长到今天已经是上头眷顾了,偏偏他不知珍稀,竟然与我为敌,子孝,我且问问你,你说你要对付李贤,那么我要问问你,如何破解东莱军的铁甲军?”

曹休没有第一时间给答案,他又向信使问道:“你知道东莱军的甲胄有多厚吗?”

甲衣的厚实程度足可以说明匠工的技术能力。

信使连连颌首,道:“枪刺不透,刀砍不动,不少弟兄们明明已经砍到了东莱军卒的要害之处,可偏偏他们毫发无损,后来,夏侯将军耗费了极大的力气才从东莱军手中夺了一副过来”。

“喔?在哪里?”

“就在外头”

“速速取来”

“喏!”

没多久,军卒去而复返,他手中多了副铁甲。

曹操顾不得甲胄上干涸的血迹,他捧在手里,触手间便觉得沉重无比,起码在七八十斤开外,摩挲着甲片,曹操嘴里道:“你们都来看看”。

帐内几人都过来摸索了一番,他们都是战场上厮杀过的宿将,自然明白七八十斤重的甲胄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旦身着甲胄的军卒形成规模,他们将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