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秀才会武术

第243章 真乃我北海国骁将也(第2页)

对于这些降卒,李贤不想带在身边浪费粮食,可就地遣散的话,又有可能放虎归山。

无奈之下,李贤只得吩咐李得财,让其领着千余兵马押运降卒回转北海国。

东莱军离开北海国过后,沿途间,大军补给的任务都是由徐州郡县完成的。

有陈登这么一个“司农校尉”在,徐州官吏不敢不从。

再者,且不论陈登的官方地位,单是陈登名字里的这个“陈”字就足以让人胆寒了。

下邳陈氏在徐州郡内可是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即便以糜氏之富庶都望尘莫及,不敢与之相提并论。

李贤穿越而来,知道曹操即将在下邳屠杀几十万军民百姓,可陈登却不知道呀。

李贤本想告诉陈登真相,可这事情却实在无法开口,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谁也不会相信素有声望的曹操会作出屠城这等灭绝人性的事情。

这些时日接触以来,陈登的博学****让李贤很是欣赏,两人虽然没有成为朋友,可彼此已经有些心心相惜之态。

李贤已经想明白了,既然事情无法宣诸于口,那就早些结束战事,快些赶赴下邳,组织曹操的暴行!有些事情不去做,总归会悔憾终生。

战事结束之后,为了表达对夏侯渊的尊重,李贤特意使人为其洗刷妥当,然后又建坟竖碑,算是让夏侯渊魂有所依。

对此,陈登很是欣赏。

夏侯渊虽然是败军之将,可他活着的时候没少给李贤找麻烦,可就是这样一个死对头,在他死后,李贤依旧对其保持了足够的尊重,这等豁达的胸怀不是等闲人能够做到的。

陈登设身处地想了一番,就算他处在李贤的位置上都不能做得更好了。

古代的人们远远不像后世里那么功利,他们重信重诺,仁义更是大于天。

与孔融的书呆子气比起来,李贤的仁义豪情只会让人生出敬佩欣赏之意。

匆匆将战场打扫完毕,东莱军休整了一个时辰便再度启程了。

此时,曹操抽调的乐进、李典依旧在半途间,他们还不知道夏侯渊已经兵败身亡的消息,而李贤也不知道曹军又来了援军。

离开武阳城之后,东莱军与北海军合并一处,再度南下。

沿途间,无论是乡堡还是村落,东莱军秋毫无犯。

不过,每到一城一地,李贤总会指使周东昌出面,让其与地方豪强谈论军械交换粮秣事宜。

军械全都是从曹军手中缴获来的,即便是损坏的货色,对于乡堡、村寨来说都是稀罕货色。

乱世来临,能够多一项保命的手段,总归不会有错。

因而,在陈登目结舌的目光中,李贤的辎重队伍急速膨胀着。

按照这趋势,即便徐州军断绝粮秣补给,李贤麾下兵马也绝对可以支撑下去。

世人都说莫欺少年穷,眼下李贤年及弱冠,比陈登小了八岁,可在他身上,陈登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年幼懵懂的痕迹。

奔赴北海国之前,陈登便知道陶谦绝非良主,而徐州身处四战之地,群雄环伺,如果没有一名镇得住场面的雄主出面,百姓绝无安宁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