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秀才会武术

第267章 辽东来客(第2页)

来者似乎料定了李贤不会拒绝,他姿态悠闲,神情愉悦。

鲜卑、乌桓这些异族个个都缺粮,多购些粮秣回去,再抬高价格去跟他们置换,公孙瓒甚至可以谋取不菲的差价!

李贤却脑筋活络的很,“上等良马每匹置换粮秣五十石,这算起来就是七八千匹良马,我麾下骑卒不多,要这么多战马何用?依我看,还是三成战马,三成山货,四成铁石,这样来的好些”。

使者一惊而起,“都尉说笑了,一匹战马起码能够置换九十石粮秣,五十石,实在是太低了些”。

在太平年月,一匹马换上一百石粮秣也不在话下,如果到了缺马的南方,便是两百石也大有可能。

李贤把马价压的如此低,实在是有些趁火打劫的意思。

“五十石已经足够高了,从北海国到辽东郡,我要承担风险,单是沿途间的消耗都是个大问题”

“不管怎么说,五十石还是有些低了,我这么回去肯定交不了差,这样吧,一匹上等马折换粮秣九十石,中等马换六十石,如此可好?”

李贤咬定不松口:“如果足下自行运送粮秣的话,便是一百石一匹马又有和不可?”

使者瞪大了眼睛,问道:“李都尉真有法子运粮到辽东?”

“那是自然”

“不知计将安出?”

“说出来就不灵了,我只要按时交粮,绝不误了日子便好”

李贤向来言出必践,他既然有把握,那便说明粮秣真的能够运到辽东去。

想到这里,使者松了口气,“也罢,既然如此,上等马折换七十石,中等马换五十石,可好?”

李贤想到自己后世里经常玩的三国游戏,在辽东有一个名叫国渊的名士于内政方面颇为擅长。

若是把国渊搞过来,让其为自己效力的话,那岂不是可以减轻徐庶、周东昌的负担?

想到这里,李贤说道:“我听说辽东有国士名曰国渊,若是有他来投,便以你说的价格换粮”。

“国渊?”

使者似乎不记得有这么个人。

李贤循循善诱,“便是儒学大师郑玄之弟子”。

提到郑玄,使者倒是恍然大悟,他连连颌首,道:“我知道了,临来之前我刚刚听说郑玄带着弟子前往辽东暂避战祸,想必国渊也在其中”。

国渊此人可是长于屯田,擅长治民的内政型人才。

真正的历史上,国渊在曹操麾下做到了太仆的位置,可谓显赫至极。

曹操多疑善妒,如果国渊没有真才实学,曹操断然不会再三提拔他。

“只要有国渊一人,便可抵得上万石粮秣!”

使者目结舌,就算是儒学大家郑玄也不值这个价吧?更何况他麾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弟子?

这李贤看上去聪慧的很,怎么在这件事情上却像魔症了一般。

也罢,反正是于己有利的事情,当下便听辽东使者笑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那便这么定下了,我此番前来只带了一成的钱款,其余的份额等待米粟抵达辽东之后再行交割如何?”

“不妨事”

“如此,那便有劳都尉了!”

达成协议之后,辽东方面交割了钱货,接下来,就要看李贤的了。李贤早已经使人快马赶赴都昌,向孔融汇报这件事情。

十万石粮秣可不是小事情,没有孔融许可的话,李贤是万万拿不出的。

都昌城内,孔融看着李贤的书信,喃喃自语:“米粟换马匹、铁石?这公孙瓒倒是好大的手笔,嗯,七十石换上等马,也还算实惠,就这么定了吧”。

说罢,孔融写就了一番手令,又盖上了官印,有这手令在手,李贤就可以开仓运粮了。

等待孔融回复的日子里,李贤一日也没有空闲,他早就派人去了下邳城,向糜氏求援。

辽东使者名叫马原,他不像李贤那么忙碌,每日里除了观摩军卒训练,便是与赵云切磋射术。

为了防止马具技术走漏,李贤早已经使人取下了骑卒身上的鞍马。

对于马原这等能人来说,不管是马鞍还是马镫,只要被他扫一眼,回去之后说不定就能够仿制出来。

李贤可不想白白便宜了公孙瓒,一个注定的失败者没有必要在他身上加大投注。

这一次米粟换钱货、马匹的事情不一样,这是对双方都有益处的交易。

眼下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本初占据河北,百姓休养生息,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平定辽东,紧紧凭借公孙瓒一人之力是难以抵挡袁绍的。

趁着公孙瓒还在,资助他一些粮秣,使其多牵制袁绍一段时间,这对北海国也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得到孔融的许可之后,李贤便带着马原径自往东而来。

马原不解:“都尉,我们这是往何处去?”

“你不是一直想知道我怎么往辽东运粮吗?”

马原眸子一亮,他连连颌首:“对,都尉一直不肯言明,难道今日改变了主意?”

李贤没有计较马原言语中的不敬,他笑道:“我总要准备妥当了才好开口,不然的话岂不是成了胡吹大气的夯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