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襄阳城外(第2页)
襄阳易守难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并州军、神策军虽然勇猛,可是,仅凭他们就想夺下襄阳,显然有些不现实。
实际上,为了增加夺城的胜算,九江郡的李典早已经先行一步。
兖州,解决曹操的威胁之后,李贤会将重心南移,再度抽调兵马,以求一劳永逸,彻底灭掉刘备。
出了邓县,并州军行了两个时辰方才见到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军阵。
一望无际的军阵中央,有一杆迎风飘扬的大旗,上书一个“李”字,正是九江李典的大旗。
接了李贤的军令之后,李典便溯江而上,直达襄阳城外。
刘表暴亡之后,荆州水军名存实亡,残存的几百艘船只早已经北瓜分完毕。
因而,当九江军突然出现在城外的时候,襄阳城内的人马全都惊呆了。
李典来的太快了!
邓县尚未攻下,李典就来挑衅,难道他就不怕并州军失利,关羽与刘备联手将其击杀吗?
事实证明,李典的选择没有错。
战败的不是青州军,而是刘备的人马。
然而,即便如此,李典也没能想出破敌之策。
此时,李典望着高大的黎阳城,愁眉不展。
一万名九江军已经就位,为了试探城防力量,李典特意使人强攻了一番。
然而,除了消耗掉大量的箭矢军械之外,李典没能取得任何进展。
城内刘备有两万八千人马,他们有吃不尽的粮食,有源源不断的水源,困城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硬攻?
城墙高达五丈,护城河宽约二丈,水深一丈有余,城内有瓮城,外城有角楼,这样的防御力仅次于长安、洛阳。
夺城?莫说一万人,就是十万人马也绝难做到。
劝降?
襄阳城方圆数十里,它依山傍水,易守难攻,无论如何,刘备也不可能归降。
荆州气势适宜,土地肥沃,是天下少有的粮仓。襄阳身为郡城,内有米粟百万石,这样一个米粮重地,防御力自然是重中之重。
李典咬紧牙关,他知道形势严峻,益州刘璋已经退军,江东孙策驻留江陵止步不前,如今,能够指望的只有张绣、徐盛的两万兵马。
可是,凭借这三万人马能够攻破严防死守的襄阳城吗?李典一阵默然。
襄阳不是新野,更不是邓县,之前的获胜并不能说明什么,只有在襄阳获胜,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报,李都尉,张绣张将军、徐盛徐将军领着人马到了”
“快快引路,我去迎接他们”
巳时三刻,襄阳城外三里,李典见到一员玄盔玄甲的年轻将领,一位身材高大的军将。
徐盛面容矍铄,双目炯炯有神,看上去就是一名精干之人;张绣皮肤白皙,却剑眉星目,若非知道他的身手,还会以为他是个翩翩贵公子。
“曼成”
“佑维”
“文向”
三人见面之后不胜唏嘘。
李典本是曹将,降了李贤之后得到重用,如今已经是执掌九江的都尉,张绣虽然新近归降,麾下并州军却能征善战,实力不容小觑,徐盛更是了得,神策军跟随李贤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毫不客气地说,论资历地位,徐盛无可争议。
张绣、李典都不是夺权之人,他们明白,三方合力之后,梳拢军权是第一要务。
于是,徐盛便成了临时统领,总管三方兵马。
“曼成,你部有多少人马?”
“三营人马共一万两千人,其中长枪兵三千,刀盾兵三千,长弓手三千,重甲兵一千,弩手一千,投枪兵一千,另有辅兵一万人”
徐盛微微颌首,“如此说来,我们三方合力,战兵不过三万五千人,即便算上辅兵,也难有六万之数,如果是别的城池,说不定还有强攻破城的希望,可是,面对这襄阳城,只怕夺之不易呀,诸位,怕就怕此战旷日持久,我方消耗过大呀”。
李典深以为然,青州军虽然在北方势如破竹,罕有敌手,可北地需要休养生息,李贤不可能调去北地的粮秣钱财来供养南地的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