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满清朝堂(上)(第3页)

 

我大清完全可以从逆郑的内部进行瓦解,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果。”

 

玄烨哈哈大笑,击掌称赞道:“不愧是我大清的才子,这番言论有理有据,朕认为完全可以按照陈爱卿的想法实施,

 

我大清不妨给出更大的条件,逆郑那边能够带一千人上岸投效赏赐伯爵,带一万人上岸投效赏赐侯爵。

 

若是能够带十万人上岸,朕不吝王爵以赐!陈廷敬为国献计有功,晋礼部侍郎,赏戴单眼花翎!”

 

“臣谢陛下隆恩!”

 

“皇上圣明独照,臣等不及皇上万一!”

 

众臣纷纷拍起了康熙的马屁,康熙被众臣的马屁拍熏熏然,不过还依然保持着清醒。

 

“你们也不用给朕歌功颂德,只要列为臣工能如陈爱卿提出好的建议,朕也一样不吝赏赐。”

 

“臣等谨遵圣命!”

 

“诸位臣工对逆郑还有什么建议?”

 

“臣以为对付逆郑还是要打造海船,在海上战胜逆郑,只有打掉逆郑海上的优势,我大清才能彻底将逆郑剿灭。”一名五六十岁的武臣出班奏道。

 

康熙抬头一看,见说话的人正是一直赋闲在家的降将施琅,当年施琅在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因为在厦门海战大败于郑氏将领陈辉之手,抛下马得功逃回泉州。

 

被当时还是鳌拜秉政的满清朝廷召回京城,罢官闲住,十年的时间,一直都没有差事,据说还要靠老妻给人浆洗衣衫过活。

 

在三藩起兵之后,康熙需要一个了解郑氏的人在身边以备咨询,再次想起已经如破抹布一般丢在一边的施琅,给他官复原职,只等福建平定之后,便去福建任职。

 

施琅对于这次机会非常的看重,这些年他也没闲着,一直都在关注着郑经的动向,虽然不在朝廷得不到第一手的消息,但是还是能够从邸报流传出的只言片语了解郑氏的动向。

 

越是了解的多,就越是绝望,他发现大清在水师方面已经很难追上郑氏的脚步了大清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水师的机会。

 

当年若是能够跟红毛夷好好合作,说不定现在早就灭了郑氏,自己大仇也早就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