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我这么好心,能让他们空手而归?(第2页)
但是百姓们殊不知,此刻梁秋进行的这些新变革已经慢慢融进了他们的生活中。
改变都是潜移默化,悄然无声的,生活在这里的人往往最不易察觉。
如果现在有一位熟悉皇城的百姓走在街道上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这里与半年前的对比发生很大的改变!
而此行梁秋的第一站,便是皇城大学。
顾名思义,大学,培养人才的地方。
只不过这所大学并不同于梁秋在地球时所上过的学校,这里教的都是实用的东西。
在梁秋与郭嘉萧何以及一干权臣开会集思后,为了及时发挥人才的最大化作用,这所皇城大学设立的科目很少,只有堪堪不到十科。
分别是政治,朝论,管理的这类做官的基本课程。
当然有文亦有武,这里面还增加博弈论,兵法三十六计,对抗战这种适合将军类学生学习的科目。
可以说这所学校,培养的并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一位兼备文武,进可带兵打仗,退可治理民生的储备官员!
只要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届时根据在校表现,都能直接到纪国朝廷里做官。
虽说先前梁秋已经开设了科举制这类决策,但那终究只是一个过渡的方法,与现在他开办大学培养专业学生不同。
前者算是在消化纪国这些年来,那些有能力却没机遇的人才。
或许这类人才积累了不少,但是终究还是会招完的。
而之后每举行一次科举,招募来人才的水平能力无疑都能下降一截。
就如同种粮食一般,如果不给土地休息,连续种植的话肥力肯定会下降,到时丰收的产物也会变少。
其实这种现象不说梁秋能想到,就算是在历史上,宋代时期的科举往往都是三年举办一次,为了就是给时间让考生沉淀。
所以与其到时候傻傻的等待三年,那梁秋还不如自己放低要求,招收一批够资格的预备人才到自己创办的学校进行学习。
既然无法提升上限,梁秋就换个思路,提高这群人的下限!
梁秋不敢保证这样一定能教出什么绝世的治理人才,但是有着专业水平老师的教导,这些学生绝对会比那些自学成材的人能力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