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夜唱圣者晨雷

第423章 蛇鼠狐兔思出巢(第2页)

 

到了自家的客栈,便见几个来此贩卖皮货的渤海人在大堂前坐着,每个人面前都是一杯茶。

 

这种炒制出来的叶茶流行得很快,现在至少在汉人聚居之所,砖茶已经被叶茶所取代。只是在与蛮族贸易时,砖茶还是一如既往地受欢迎。

 

“杨掌柜,这大白天的,也不看店,去做什么呢?”

 

渤海人中为首的那一个问道,这厮目光有些狡黠,说起汉话来流利得紧,杨则有时揣摩这厮的身份,不象是个商人,倒象是个官员。从其余人对他的态度来看,也确实象个官员。

 

“这不,去领旅顺邸报了么。”杨则将布褡里的一叠纸给众人看。

 

《民报》主要是两京的消息,在其流行之后,旅顺这边,便有心思活络的,模仿其样式,开始发行《旅顺邸报》。最初时是每七日一期,但很快就发觉,对于这个辽东最重要的商业城市来说,七日一期的报纸实在消息太慢,于是变成三日一期。

 

“都有什么消息?”

 

那群渤海人大感兴趣,嚷嚷着问道。

 

与《民报》相同,《旅顺邸报》也有一些各地奇闻掌故,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辽东这一块地界发生的事情,诸如哪儿发现新的矿山、哪儿的商道已经打通,亦或者辽东行军总管府有何命令下达。其中占多数的又是旅顺各种货物的批发价格变动,这是最受来旅顺采购的客商们欢迎的内容。

 

如今旅顺已经成为整个大中华文化圈的百货批发大市场,不仅仅辽东周边诸国,甚至连波斯、大食和河中诸国的商人,在旅顺都有所见。对于大唐与周边国家商人来说,盐、铁、粮食、棉布、绢麻、木材、药材、茶叶这样的大宗商品价格变动让他们关注,而对于远道而来、注定不可能携带太多货物返还的远道商人来说,珍珠、宝石、玻璃器、座钟、金银饰品等等奢侈品价格则是他们急于了解的重点。还有一些特殊产品,要想买到就需要审批,比如说旅顺造船场的海船,军用类型的是根本不用想了,但民用型的经过审格之后倒是可以买到。

 

“没看到皮货相关的消息,不过……李相公故去了。”杨则先说了第一句,然后又说第二句。

 

“李相公……哪位……啊哟,李林甫?”那个为首的渤海国人反应非常快,神情不由得一变:“那岂不是说,叶郡公会回辽东?”

 

“应当会回来吧。”杨则皱着眉:“至少叶公夫人是要回的。”

 

“还有别的消息么?”那渤海国人又问道。

 

“唔,有个奇闻,说是五年之前,也就是天宝九载离开大唐的一艘船,如今又回到大唐了。”

 

“这是什么奇闻算了算了,卖我一份报,我自家来看”那渤海人道

 

杨则卖了一份报与他,每份报赚不到几个钱,但能满足客人某方面需求,也是他们客栈招徕回头客的重要内容。

 

见那渤海国首领拿着报自己看,杨则笑道:“客官能识汉字?”

 

“那是自然,我们渤海国与你们大唐,书同文车同轨,识得汉字有什么奇怪。”

 

杨则笑嘻嘻应了一声。那些渤海国人拿了报,自己回到自己屋里,伙计上去送了茶水,下来后凑到杨则耳边:“两个人守在门外。”

 

“知道了,这些不知死活的细作。”杨则点了点头。

 

辽东如今的情形,怎么不让人垂涎所以旅顺这地方,来自各处的细作云集,新罗的渤海的,契丹的、奚人的,安禄山的甚至是大唐自己派来的,据说卞平在旅顺时曾经估计,外来的商人里有十分之一都是细作或者兼职细作。

 

这些渤海人,就肯定是细作。

 

大唐与渤海的关系,在大钦茂上台之后缓和下来,但是辽东虽属大唐,却与渤海国的关系紧张。渤海国暗中支持契丹人在新城州、南苏州,侵扰辽东北疆,辽东则是近乎半公开支持大钦茂的堂弟沈溪(渤海名大宏信),在哥勿州以北的栗末人故地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