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朱棣欲变法,姚广孝的见解(四千字大章 )
敲打了一番姚广孝,朱棣也不在这件事上继续说,转头问起了朱高煦的事情。
“太师,汉王在安南,不对,如今老二立国大汉了,他在大汉所做的那些,你怎么看?”
姚广孝依旧神情淡然,仿佛并没有被刚才的事情所影响一般。
“禀皇上,汉王在大汉所做的那些事,就如贫僧刚才所言,贫僧敬佩啊。
攻下安南之地,都已经立国大汉,可是在这个最需要稳定的时候,还是在明军都已经返回的时候,汉王却是突然对原安南所有官绅直接动手,从这些人身上获得大量钱粮与物资,用于支撑大汉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方式,直接将原本内部不稳定的势力全部逼了出来,又提前做好准备,在两个月之内,平定所有叛乱。
汉王的这份魄力与处理方式,贫僧真的感到陌生与敬佩,如此精妙的布局,竟然是出自汉王之手,如此一来,直接解决了大汉内部所有的不稳定因素,同时掌握了钱粮,腾出更多的位置出来,提拔自己的人上去。
就这个魄力,恐怕就是皇上,都不一定能够做得出来吧?”
姚广孝一脸震撼的看向朱棣,他破天荒的夸赞朱高煦,就是因为朱高煦做得太好了,有胆气,有魄力,有精妙的布局,原本哪怕立国大汉,内部的隐患都非常的多。
之前陈朝的后人,胡朝的势力,地方上对外的排斥,官绅一体对抗赋税导致大汉可能会收不上去赋税,田地被这些人占据着,也可能会导致百姓无法安置。
然而这么多问题,朱高煦偏偏是在让明军返回之后,选择将大汉各地重新犁一遍,姚广孝是真的佩服。
用明军返回,降低原本安南各方势力的警惕心,自己却是在暗中筹备,一网打尽,部署缜密,心思用尽啊。
姚广孝一直以为,朱棣这三个儿子之中唯有朱高炽可当大用,朱高燧难登大雅之堂,只会些阴险算计,朱高煦有勇无谋,只是一丘八。
如今是他看走眼了,朱高煦竟然有着这样的雷霆手段,以往听着朱高煦自比李世民,他只觉得是个笑话,现在他忽然发现,朱高煦真有与李世民比一比的资格了。
若是朱高煦留在大明,他都无法想象,朱高炽与朱高煦会争斗成什么样。
有时候在天家出现两个以上的真龙天子,还真就不是什么好事,只会让内部更加混乱。
姚广孝都庆幸,虽然他不知道朱高煦为什么要出去,但起码如今出去之后,大明不会再发生内斗之事了。
哪怕朱高煦如今很优秀,在姚广孝心中,大明未来的继承人,依旧得是朱高炽。
这不是朱高炽有多仁德,身为太子,将来会身为皇帝,姚广孝心中很清楚,什么仁德,不过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身为太子的朱高炽要是真的如同表面那样仁德,那个位置就不会是朱高炽的,而会是朱高煦的了。
只是朱高炽善于治国,朱棣又喜欢打仗,大明下一代君主,在姚广孝看来必须得是善于治国者,而非能征善战者,这才符合大明天下的期望与期盼。
说到底,姚广孝始终是文人,在大明还没有立国大明时,就擅长诗词,讲究文人墨客,这是刻在姚广孝骨子里的。
朱棣听着姚广孝说的这些,哪怕姚广孝用他做对比,朱棣也没有丝毫生气,相反,朱棣甚至脸带笑容,满脸的自豪。
不为别的,因为朱高煦是他儿子,这次给他涨脸了。
不是他朱棣自夸,朱高煦在大汉做的这些事,将历朝历代的皇帝拿来对比,又能有几个敢这样做?敢在当时的情况这么做?
即便是他,就如姚广孝说的,他自己扪心自问,都做不出来,因为牵涉太大,一旦失败,一切都完了。
当初他靖难成功后,又不是没有面临过这样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他妥协了,所以他才格外看重朱高煦的这份魄力与能力。
做出决定是魄力,将这事办成,办得无比的漂亮,这就是能力了。
就是因为这样,他都有些后悔让朱高煦出去了,要是将朱高煦留在大明,他还能有一个选择,若是朱高炽干得不好,他就让朱高煦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