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朱棣的要求与条件,要赴死掀桌子的朱高煦(第2页)

然而若是只保留二十万大军,除去周边防备,还要在五年内解决麓川,明显又有些不可能,并且五年内解决,那他回去一年之内就要开始准备,必然会消耗大汉的钱粮物资。

这是朱棣在变着法的不让他对大明产生威胁,真正从根源上杜绝他还有靖难回大明的心思呢,而只要其中一项不满足,大明就有了随时出兵的正当理由。

只要他有打回大明的心思,或者他大汉的实力真的隐隐有大明控制不住的隐患,就会悍然对他出兵。

刚才让他与朱高炽发誓,那是形式,是口头上的承诺,现在是要从实力上的杜绝他有这样的想法,变着法的给他挖坑,让他留下把柄,留下一个大明可以正大光明出兵的把柄。

刚才的承诺,朱高煦看来更像是让朱高炽对他的承诺,因为一旦大明对他出兵,那个誓言可以让朱高炽不伤他性命。

而为了以防万一,二十万大军的限制,又是让他自己有能力能够自保。

朱高煦是真的‘佩服’朱棣,为了他和朱高炽,确实操碎心了,什么法子都想出来了。

同时也是见识到了朱棣心中的复杂,是真的复杂,朱棣自己还在呢,就想借着他这次回来的机会,将身后事都给处理好,他都不知道该说朱棣是未雨绸缪还是想得太多了。

朱高煦明目张胆的想了一会,他也不在意了,明面上二十万大军,但暗地里,以其他名义组建的,谁又能够知道呢?

只要他回去摸清楚朱棣安排的人,大汉的情报,朱棣也别想轻易知道。

而且他相信,等自己的实力真要瞒不住的那天,肯定也已经不弱于大明了,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他倒要看看朱棣,或者朱高炽、朱瞻基怎么实行这些。

五年解决麓川,虽然这是朱棣给他定下的,但他本身就要扩张,正好了。

不过唯一让朱高煦有些难以接受的,就是朱棣左一句节省钱粮,右一句钱粮的,这是不死心的还要他出钱粮给大明啊。

这个人是真的在从根里限制他,发展的前提,不仅是人口,还有钱粮啊,这也是绝对的基础。

但现在的问题是,他若是不答应,哪怕他回到大汉,恐怕接下来就得面临朱棣的大军了,如今的大汉,硬实力真的远不如大明,更何况内部还有奸细。

尤其是面对大明这样的大国,他的系统都得跟着废,因为无法发展,也无法扩张,系统直接就成了摆设。

朱高煦想了很多,他发现,此刻自己好像没有拒绝的实力,没有掀桌子的实力。

朱高煦心头怅然,果然啊,任何时候,实力才是绝对的根本,是一切想法的后盾,坚强的依靠。

国与国之间,也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弱肉强食,淋漓尽致啊。

朱高煦也没有对朱棣有太多的反感,站在朱棣的角度,是正常的,也是在为他考虑了,因为正常人也想不到他能在外面发展得有多好。

与其这样,不如限制他,既不会让他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又能让大明安心,更让他有自保能力,以达到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平衡,这样他这一脉,与朱高炽一脉,也能和平相处。

不得不说朱棣挺伟大的,为自己的儿子是真的煞费苦心,但他是不会停下大汉的发展的!任何人都不能让他停下!

良久,朱高煦缓缓开口。

“爹,我知道了,回去后我就裁减一部分大军,保留在二十万以内,五年之内,解决麓川对大明的威胁!”

朱高煦平静的开口,没有丝毫的反抗,因为他知道,口水战没有任何意义。

朱棣这样的帝王,下了决定后不是那么轻易改变的,他自己也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大汉如今真挡不住大明,只要不是太越线,太过火,他也只能先答应。

朱棣闻言,缓缓笑了,他不在乎朱高煦能不能明白他的苦心,他只要朱高煦做到就好。

他也无心向朱高煦解释这是为了朱高煦好,为了大明好,为了他老朱家好,能明白自然能够明白,不明白,说了也不会明白。

“老二,既然你应了,我也相信你。

你在西门的布置,取消了吧,府内找的那些下人,你也带回去,还有从海上来的一支商队,西南方向来的两支商队,我当做什么也不知道,过后自己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