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农业规划,事有轻重缓急之分(第2页)
李定荣也没有犹豫,当即说道:“王爷,首先不足之处则是田地的灌溉,臣看了不少地方的奏报,也下去亲自看过,很多田地的灌溉都没有做好。
大汉有着充裕的河流,有大有小,而这些河流,可以很好的成为灌溉田地需要的水。
臣正要与户部谈及此事,那就是将田地的灌溉落实到位,以此保证粮食的水分补充。
且在大汉又时常下雨,除了灌溉,还需要梳理各条河流,同时开设支流,确保在一般大雨之下,不让粮食轻易被水淹,导致粮食减产。
臣准备在农闲之时,选出一部分百姓用于建设这些,同时让工部出人设计,地方官府牵头。
此事不仅是朝廷之事,也关乎着地方百姓,臣也派人下去调查过民意,百姓也基本都是支持的,只不过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来,无法快速完成。
第二点则是开荒,开垦荒地必须要长期去做,如今的耕地依旧有些不足,需要更多的耕地种植更多的粮食。
而开垦荒地,臣建议使用囚犯,以及服徭役等,由官府组织,开垦的荒地在官府备案后还要移交到户部存档,过后再行分配。
然后则是种桑,如今大汉之内还没有出现规模的种桑,现在有了织布机与纺织机,种桑虽然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但种桑养蚕不仅可以提升百姓的收入,也能促进纺织的提升。
臣准备选取一些合适的耕地,对种植桑的百姓,进行一定的赋税减免,而百姓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开展种桑养蚕再贩卖给朝廷或者商人。
最后则是建城,尤其是大汉北部,虽山林茂密,但有了城池,朝廷可以集中管理,且建城必然需要伐木,可适当减少密林,更加适于百姓居住,也可减少疟疾的发生。
这些是臣这些时间以来想到的,还请王爷指正。”
李定荣说完,也是松了一口气,这些,都是压在他这里的大石。
别看他说得轻松,但这些可是他花了太多的时间,各方调查取证,自己也亲身下去看了之后,每个夜晚沉思想到的。
各方面李定荣不敢说全面,但这些,都是他能够想到的极限了,并且还各自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这些虽然他都有想法,但即便是朱高煦赞成,想要全部实现,都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
其中更是需要庞大的人力与物力为支撑,然而人力与物力,都笼统的可以称为财力与粮食。
要是有足够的粮食,都不用多少银子,大汉之内的百姓都愿意去做这些,只要有吃的就行,这是最为基本的需求。
朱高煦一脸的惊叹,是的,惊叹,李定荣才能,这时候他是真的彻底认可了。
别看这些听着简单,但要想到这些问题,并且每个问题都附带了解决方法,可就不一般了。
发现问题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但解决问题,可就不是一般的难了。
“好!说得好啊!大汉有定荣你这样的大臣在,本王心中很是放心。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吧,你们先下去将刚才定下的事情安排好。”
“定荣,你留一下。”
周岐凤等人退下去后,朱高煦走到李定荣身旁,带着来到偏殿。
“定荣,你可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啊,之前在汉王府的时候,你可是瞒得我好苦。”
朱高煦打趣着李定荣,之前在汉王府时,也不能怪李定荣,谁让没有那个能力让李定荣施展呢。
大明的国事,还轮不到他汉王府的幕僚来说话。
李定荣闻言却是直接笑了。
“臣这也是跟着王爷学的,王爷之前不也对政事不熟嘛,如今却是能够处理得如此之好。
臣在王爷身边聆听了这么久的教诲,要是还没有一点长进,都对不住王爷的教导了。”
“哈哈,定荣啊定荣,你如今也是学会拍马屁了,你之前可不是这样的。”
朱高煦直接笑了,什么教诲教导,他也没有这方面的特长,他很清楚这是李定荣自己的努力才做到的。
两人笑着聊了一会,仿佛又回到了之前汉王府的时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