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贺家院子(第2页)

 “你喝过了酒?”武少春问。 

 方捕头闻听此言,连忙摆手: 

 “没有、没有。” 

 庞知县就在他身旁,他还在办差,如果因为饮酒误了鬼案,回头定会吃了兜着走。 

 “那你上工之前可曾喝酒?”武少春再问。 

 他接连几个问题问得方捕头一头雾水,只好答道: 

 “平时是要喝些酒,但是近来赵大人离开万安县办鬼案,县令交待过,在此期间要提高警觉,因此已经四、五日不曾饮酒了。” 

 庞知县听他这样一说,心下略微一松,也跟着点了点头: 

 “这班差役平时换班无事时,是要出去喝上几盅,但近来我提醒过,谁敢喝酒误事,我绝不轻饶的。” 

 “那不是你的原因,我从你身上闻到酒味儿了。”武少春道。 

 方捕头心下一松,但又觉得困惑: 

 “我今日只接了城北贺家院子一案,除此之外与府衙兄弟在街中巡逻,没有沾过酒呀。” 

 武少春皱了下眉头,接着道: 

 “你先说说城北贺家院子一案。” 

 “……是。”方捕头虽然觉得怪异,但好歹这‘喝酒’之名算是洗清了,他定了定神,接着继续说起贺家院子的事: 

 “我早前正在跟县府老爷提起这事儿呢——” 

 贺家院子位于城北。 

 虽说名为院子,但这个地方可不小,据说七、八十年前,曾是一位姓贺的士绅贵族的住所。 

 只是这个年头混乱,又时常会爆发鬼案,今日难说明日事,总而言之这间府邸之后被士绅贵族所遗弃。 

 屋子一旦少了人居住,迅速荒废,没几年便长满荒草,木梁蛀虫,很快破旧不堪。 

 直到四十多年前,才有无家可归的逃难村民进入城北,住进了这无主的屋子。 

 如今那套旧宅邸中住满了人,各姓都有,但因旧宅早年属于贺氏人,因此人称贺家院子。 

 “院里住了六、七十户人家,将那院子挤得满当当的。”大冬天的,提起这桩鬼案,方捕头竟然出了一脑门儿的汗。 

 他擦了把脸,又说道: 

 “因为院中人多嘴杂,不好管理,早年县府衙门在院内设了一个班头一职,专门管院中的大小琐事。” 

 晌午后,贺家院子就出了一桩官司。 

 “院中一户姓游的人家,提了刀跑到隔壁邻居家里又打又砍,闹得阵仗很大,惊动了班头。” 

 管理贺家院子的班头姓吴,是个五十多岁的缺牙老头儿,班头一职属于世袭,是他从他已去世的爹手里接过来的,因此这吴老头儿在院里是很有些地位的。 

 当时双方打起来后,吴老头儿就很尽职的赶了过去。 

 在询问中,听出了缘由。 

 “原来这游家是一个寡母带大了三个儿子,如今都住一个屋檐下,最小的儿子年前刚娶妻,但据这婆母说,儿媳不大安份,时常与隔壁邻家的男人眉来眼去的。” 

 今日午睡后婆母起床没见儿媳身影,便有些怀疑,起床找了一圈不见人,又喊了几声无人应答,猜测是与隔壁邻居相好了。 

 “一怒之下她召了三个儿子回来,跑到邻居家去闹,说要对方赔钱,双方都不肯善罢甘休,这才打起来了。” 

 方捕头常年处理这些事,很快将案子前情说清楚了,又接着往下说: 

 “然后有人报告了吴老头儿,吴老头赶过去调解,便劝邻居息事宁人,说服了对方开门让人进屋去搜,看能不能找到那新媳妇。” 

 武少春听到这里,已经猜到结果了: 

 “最后是不是没找到人?” 

 方捕头就点头: 

 “没有人,屋里屋外找完了,确实没这游家的三儿媳。” 

 话说到这里,这件事情也没透出诡异之处,仿佛与鬼案并不沾边。 

 武少春并没有急于发问,方捕头又道: 

 “这下没找到人,但邻居不依了,说游老婆子坏他家名声,还反说是游老婆子刻薄,害死了儿媳想倒打他一耙呢。” 

 双方争吵不休,当着吴班头的面又险些打起来了。 

 游老婆子虽说是寡妇,但她为人泼辣凶悍,又养了三个儿子,人多势众。 

 邻居家也非好惹的,双方吵得沸沸扬扬,院里人都跟着围过来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