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别诸亲南下归家(第3页)

 杨黛娘哭了起来,“阿娘有什么错,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阿娘有什么错啊。”


 老秦姨娘姐妹自然不会说莫氏一句不好,杨黛娘更不知道莫氏当年也参与了夺婿计划,就是她被杨镇美色迷惑,点了头之后,老秦姨娘才动手的。


 杨太傅面无表情地看着她,又劈手抽了她一个嘴巴子,“滚回周家去,好生照看孩子,伺候你男人,再敢到处惹事,老子就当没有你这个女儿。”


 杨黛娘继续跪着哭,莫氏从祠堂里出来了。


 杨黛娘起身冲了过去,“阿娘,阿娘您怎么样了?你快跟阿爹求情,阿娘。”


 杨黛娘也知道,莫氏此次怕是不能轻易逃脱。她总觉得,阿爹阿娘总是几十年的夫妻,阿娘服软求求情,总能留条姓名。


 但莫氏是个臭脾气,她何曾会跟杨太傅求情。她甩开了女儿的手,自己回了正院。


 杨太傅也甩袖子走了,第二天,他让莫大管事把莫氏送了过去,他自己去了明盛园。


 李太后摆好了茶水迎接他,杨太傅如今和李太后虽然不是什么正当关系,但在京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他来明盛园,说来就来了,景仁帝睁只眼闭只眼,旁人也懒得说什么了。


 杨太傅一身素服,有些颓废地坐在椅子上。


 李太后安慰他,“镇哥儿,杨大娘年纪不小了,年轻时虽然受了些罪,后来你出息了,她也享了福,想来也没什么遗憾了。”


 杨太傅把头靠在椅靠上,“姐姐,我心里有些难过。”


 李太后起身,走到他身后,给他按摩头部,“你难过是应该的,那是你的生母,虽然有些事情做的不如你的意,总归是疼爱你的。”


 杨太傅嗯了一声,闭上了眼睛,眼睫毛有些颤抖。


 李太后轻轻给他按捏,“镇哥儿,老太太去了,你家里怎么样了?”


 杨太傅轻声回答她,“默娘很能干,家中尚能操持。”


 李太后根本不去问莫氏的实情,继续给他按捏。二人沉默不语,过了许久,杨太傅拉过她的手,让她坐在自己腿上。


 他伸手环抱住她,声音有些嘶哑,“姐姐,我马上就五十岁了,这辈子也不长了。”


 李太后轻声呵斥他,“胡说,我比你还大一些呢,难道我就要死了不成。”


 杨太傅长长叹了口气,“我要给阿娘守三年孝。”


 李太后点头,“那是应该的。”


 杨太傅回去后就写了辞呈,要给老母亲守孝,景仁帝批了。杨太傅本来就没有实职了,景仁帝若有事,直接叫他去,和守孝也不冲突。


 自此,杨太傅闭门谢客,开始守孝。每隔十日,他会往明盛园去一趟,和李太后一起说说话,吃顿饭,然后就回来,并不留宿。李太后年纪大了,早过了断红断绿的年纪,也喜欢这样的相处模式。


 杨家的杂事都是杨默娘在打理,杨太傅只管带着杨玉阑读书。


 等陈氏下葬了个把月,杨玉昆才得到消息,立刻往回赶。他才出发,宝娘就已经到了京城了。


 赵传炜陪着她一起回来的,二人直接赶车去了杨府。宝娘身上都是素服,头上的金饰都已经去处。


 一进门,二人直接去了杨太傅的书房。


 杨太傅正带着杨玉阑在写字,杨玉阑起身见过姐姐姐夫,宝娘和赵传炜给杨太傅行了大礼。


 杨太傅摆手,让他们起来坐到一边。


 宝娘看看杨太傅,“阿爹,女儿不孝,回来迟了。”


 杨太傅看了看儿子媳妇,见他们气色尚可,放下了心,“无妨,有阑哥儿呢,你阿奶的丧事办的体面。”


 宝娘拉着杨玉阑的手就夸赞,“二弟平日看着软和,没想到关键时刻能中大用。”


 杨玉阑有些不好意思,“都是我该做的。”


 杨太傅问了问他们的行程,说了几句话之后,他把宝娘打发回去洗漱,让赵传炜先回了赵家。


 宝娘才进院子,杨默娘那头就得到了消息,立刻赶了过来,还给宝娘带来了孝布。


 宝娘略微洗漱了一番,换上了一身月白色的衣裙,鞋头上面蒙了一块白布,袖子上也缝了白布条,她只是孙女,戴孝只能戴到这个份上了。


 姐妹两个坐到了一起,宝娘见杨默娘流利地吩咐家事,“三妹妹辛苦了。”


 杨默娘微笑,“姐姐不在家,我只能赶鸭子上架了,家里的事情都有成例,我不过是萧规曹随而已。”


 宝娘打发走了下人,轻声问她,“太太那头怎么样了?”


 杨默娘看了看四周,小声回答,“我听说,太太刚开始去了,不吃不喝,什么都不干。这样过了几天,也没人理她,她扛不住饿,就自己爬起来了。但那里日子苦的很,饭菜少油无盐的,太太何曾受过那种苦。大姐姐去打点,被阿爹知道了,直接让周家把她送到了大姐夫那里去。”


 周晋中上回税收案中受到了牵连,虽然勉强平调,却是从富庶的州府到了偏僻的州府,也算是惩罚。杨黛娘回京城后,周太太病渐渐好了,又先后遇上杨太傅诈死和陈氏去世,她一直拖到了现在没走。


 杨太傅虽然如今在家守孝,他一句话,周老爷也不敢不从,立刻把杨黛娘送到儿子那边去了。


 没有了杨黛娘,莫氏的日子更苦了。但莫氏还撑着一口气,她在等她儿子回来。


 宝娘什么都没说,陈氏和莫氏这一对婆媳,互相怨恨了一辈子。陈氏怨恨莫家人骗她,莫氏怨恨陈氏不多劝儿子对她好一些。


 如今这个结局,是谁也没想到的。莫氏是陈氏退了儿子的亲事求回来的,杨家媳这个身份是莫氏一家子使了心计夺来的,如今两败俱伤,唯有一个杨太傅,被夹在中间,对老母失望,对婚姻失望,一辈子郁郁寡欢。虽然现在和心上人在一起了,他也老了。


 赵传炜回了赵家后,仔细和世子爷说了有人跟踪的事情。


 世子爷疑惑,“如今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跟踪咱们家的人?”


 赵传炜看了看四周,抬起手指指了指天。


 世子爷摇头,“不会的,咱们家也不是软柿子,不到图穷匕见,谁也不会轻易撕破脸。再说了,这么多年,他做什么事情阿爹不支持。去年我查军务,阿爹把老底子都抖搂给他看了。”


 赵传炜也思索,他也没得罪什么人,“难道是三舅的仇人?”


 世子爷仍旧摇头,“三舅只是个乡下教书匠,虽然名气大一些,手里无权无钱,不至于得罪人。”


 兄弟二人分析无果,暂时放到了一边。世子爷打发弟弟去见过老太爷,让他第二天仍旧去读书。


 宝娘回家后就在家守孝,除了中途随着杨太傅去看了一次李太后,就再没出来过。


 李太后听说宝娘把银票给了东篱先生,还夸赞宝娘做的好,并让她放心,就算没有那钱,她以后定然给宝娘准备一份妥当的嫁妆。那是霍家和李太后给的东西,杨太傅以前压根不知道,现在听见宝娘拿去捐给穷学子们,也对她大加赞赏。不贪恋钱财,怜贫惜弱。虽然不是他亲生的,但是他一手捧着养大的,能有此品行,杨太傅很高兴。


 过了个把月,杨玉昆风尘仆仆地回来了。


 杨玉昆回来之前,杨太傅又干了件事儿。


 陈氏刚死的时候,杨太傅为了家丑不外扬,压下了莫氏的罪行,但并不代表他可以任由她逍遥法外。虽然莫氏是失手,但她毕竟亲手杀死了婆母。


 京城里天天都有新鲜事儿,陈氏的事情早就被盖过去了。杨太傅以不事姑舅、恶疾等几条理由出妻,并奏请褫夺莫氏的一品诰命。


 休妻不是小事情,特别是大家之族,宁可一碗药毒死了,也不会轻易休妻,杨家族老和莫家人都来了。


 莫大老爷在得知妹妹把婆母弄死了,一句求情的话都没有。这种罪行,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都罪无可恕。


 他与杨太傅商议,“妹夫,看在两个孩子的份上,能不能给妹妹留个体面,让她去服侍老太太也行。”


 杨太傅失口拒绝,“大舅兄,我虽不孝,也不能再让她服侍老母了。我与她缘分已尽,看在两个孩子的面上,我留她一命,以后在慈恩寺好生忏悔。大舅兄放心,此事只是家事,时日久了,也无人会在意。”


 莫大老爷有些难堪,妹妹若是被休,以后莫家的女儿们必定受影响。其二,莫家已经败落,杨太傅是唯一一棵可以供他们乘凉的大树,虽然两家关系不好,但外人又不知道,关键时刻,还能狐假虎威。


 杨家族老们也是这几年才有的,以前不过就是族长管管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后来杨家出了个太傅,这帮老头子觉得杨家也算世家大族了,就选了几个什么族老充门面。杨太傅一般不怎么搭理他们,这回还是杨玉桥请了他们来,不然杨太傅就直接一封休书送到莫家去了。


 族老们都是看杨太傅脸色行事的,原来族里人还想过拿捏他,让他为族里谋福利。杨太傅直接把两个在外招摇撞骗的杨家子弟送进了大牢,这些人从此就老实了。等杨太傅官越来越大,杨家族人就更断了非分之想。你若老老实实,子弟有天份,杨太傅不介意拉扯一把,若是想骑到他头上,杨太傅啃了一辈子硬骨头,最不怕硬碰硬。


 莫家无话可说,杨太傅也不想相逼太过,这个大舅子人还是不错的。杨太傅写了休书,莫大老爷按过手印,结束了这场长达三十多年的荒唐婚姻。


 景仁帝接到奏折后,心里颇不是滋味。想到这个女人当年欺辱母后,他想立刻写个准字。又想到先生一旦休妻,以后就更加堂而皇之的往母后身边凑,他又觉得有些对不起父皇。


 但莫氏殴杀婆母,杨太傅要休妻,谁也拦不住,景仁帝感叹了一番后,痛快地写了个准字。


 办完了这件事儿,杨太傅感觉自己好似又活过来一样。他不想要莫氏的命,但他知道,一旦他死在前头,搞不好杨玉昆会把他和莫氏合葬。只有这样,才能断了杨玉昆的念想。


 老子活着不想和她在一起,死了更不想。


 作者有话要说:  早上好!


 明天宝娘要被土匪抓了,有些狗血,觉得不太喜欢的亲可以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