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阳陶玉书坐望敬亭

第473章 危难之处显身手(第2页)

 《平凡的世界》? 

 “那研讨会主题……” 

 李士非说道:“主题升级一下,改为‘现实主义文学’,这个事吧……” 

 李士非解释了一下原因。 

 这次为《寄生虫》举办研讨会,花城方面是想把规格定的高一点,因此专门找到了《文艺报》《小说评论》两家杂志,希望可以联合举办。 

 之所以会临时加入《平凡的世界》,是因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方面听说了他们要举办研讨会的消息,也想过来参与一下。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是《平凡的世界》的出版单位,这部小说又刚好是在《花城》杂志发表的。 

 因此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提出了合办研讨会的想法。 

 本来花城方面并不打算这么早为《平凡的世界》举办作品研讨会,毕竟小说才写了三分之一。 

 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找了过来,提出了这个要求,花城方面也不太好拒绝。 

 《平凡的世界》的首发是在《花城》杂志,第一部才刚发表了不到三个月,未来还会继续发表第二部、第三部。 

 第一部小说的口碑不理想,对《花城》来说也有影响,如果能够借着作品研讨会为《平凡的世界》造造势,扭转一下口碑,未尝不是好事。 

 只是这样一来,对林朝阳来说就有点不公平了。 

 《寄生虫》的作品研讨会从年前就开始筹办了,对外联系宣称的也都是林朝阳作品研讨会。 

 如此才获得了《文艺报》《小说评论》以及诸多评论家、作家的热烈响应。 

 现在没有“蹭热度”这一词汇,但本质上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李士非才会专门来电跟林朝阳商量,并且言语间姿态放的很低。 

 “没关系,那就一起搞嘛,一起搞还能热闹一点。” 

 以李士非对林朝阳的一贯了解,他知道林朝阳大概率是会同意这件事的,但林朝阳的大度从容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他当了三十多年编辑,太了解作家们的性格了,一般的作家碰到这种事就算是同意,也少不了要表达一番不满。 

 从林朝阳的语气中,他没有听出丝毫愤懑和不满的情绪,反而带着欣然。 

 这样的格局,实在让人敬佩。 

 两人又聊了一阵作品研讨会的细节问题,李士非在电话中说道: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下周三,下周三咱们燕京见!” 

 “好。” 

 一周之后,林朝阳正在院里陪冬冬玩,陆遥突然提着行李登门。 

 一见面,寒暄了两句,陆遥就重重的握住了林朝阳的手。 

 “朝阳,谢谢了!” 

 陆遥的这声“谢谢”里满是真诚。 

 《平凡的世界》寄托了他的全部心血,第一部发表后不管是在评论界还是在读者群体,都没有取得他理想中的口碑。 

 这样的结果对于陆遥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说这些话干什么。”林朝岔开了话题,问陆遥:“住的地方安排了没有?” 

 “《花城》帮忙给安排了人文社的招待所,我说不用,上你这来住就行。”陆遥笑着说道。 

 “欢迎欢迎!走,我先带你过去西院安排一下。” 

 两人说着去到西院,给陆遥安排了个房间,陆遥放下行李,和林朝阳站在院中聊天。 

 冬日的暖阳撒在宽敞的院子里,温暖祥和,远处天空传来燕京城独有的鸽哨声,清脆悦耳。 

 陆遥眯着眼睛,表情惬意,“还是你这地方好啊,真是神仙般的日子!” 

 “是你心情好,人逢喜事精神爽。”林朝阳笑呵呵的说了一句。 

 陆遥脸上不觉露出笑意,这也确实是个原因。 

 从去年开始,因为小说发表的一波三折,他已经遭遇了一波打击。 

 小说发表后的口碑不佳,再次给了他一记重拳。 

 直到最近,《平凡的世界》要在燕京举办作品研讨会,并且是四家合办,总算是让陆遥阴霾了大半年的心情照进了一束阳光。 

 作品在燕京召开作品研讨会或座谈会,对于很多作家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心愿。 

 一来是因为燕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拥有着当前中国最密集的信息资源与发布渠道。 

 在京召开作品研讨会能够最快捷、有效的传播信息。 

 二来燕京也是中国文化的高地,这里毕竟是众多国家级文化机构的大本营,名家如云,权威遍地,可以说是牢牢的掌控着中国文化界的话语权。 

 很多外地作家都说燕京的码头很大、水也很深,一部文学作品要想得到全国性的认可,那首先要得到燕京文化界的认可。 

 这一点,不光是陆遥心知肚明,就是一般的文学爱好者也深谙其中的道理。 

 两人站在院中聊天,林朝阳问起《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进程。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创作完成是在1985年的年末,当时陆遥只是完成了小说的初稿。 

 之后他又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小说的抄写和修订工作,直到86年的春天才开始研究发表事宜,然后一折腾就是几个月时间。 

 直到去年7月份,他才开始筹备第二部的创作。 

 在那之前,他特地去广州逛了几天,感受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变化,为《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创作汲取养分。 

 也是在那里,陆遥规划好了小说中的“二流子”、“逛鬼”王满银在第二部里的命运,他要跑到沪上卖木耳、到广州倒卖廉价的电子表…… 

 在那之后,陆遥回到西安继续体验生活,西北工业大学、省委sj的家……打着创作的名义,陆遥像极了笔下的“逛鬼”。 

 等到准备的差不多了,陆遥终于背起了行囊,到了陕北延安地区的吴旗县。 

 吴旗县地处延安西北,交通不便,偏僻落后,陆遥就住在县武z部破旧的窑洞里。 

 在那间破旧的窑洞里,陆遥经常会因为写作太入迷而通宵达旦。 

 有时候错过了饭点儿,他就简单的用干馍充饥。 

 用他的话来说,创作的条件越艰苦,他创作的灵感越是勃发。 

 但写了几个月的时间,因为昼夜颠倒,饥一顿、饱一顿,抽烟又抽的凶,让陆遥的身体再次亮起了黄灯。 

 饭量减少,体力下降,有时候累得连头也抬不起来。 

 由于抽烟太多,胸脯隐隐作痛,右边的眼睛发炎了,一直不见好转,但这些依旧没能阻挡他的创作。 

 陆遥断断续续的诉说着他过去大半年里的经历,林朝阳不禁佩服他对于创作的那种忘我的热情。 

 林朝阳知道放在他自己身上,他肯定是做不到的。 

 这天两人一直聊到了半夜。 

 次日一早,林朝阳开车载着陆遥一起往人民文学出版社去。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作品研讨会的举办地点被安排在了朝内大街1666号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会议室内举行。 

 林朝阳和陆遥到人文社会议室的时候,受邀前来参加研讨会的评论家已经来了大半。 

 对于很多不知名的作家或者名气较小的杂志、出版社来说,历来举办作品研讨会,最难邀请的就是评论家。 

 但今天的作品研讨会不同,首先有花城出版社牵头,其次有《文艺报》《小说评论》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响应。 

 最关键的是,研讨会挂的是林朝阳新作《寄生虫》的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