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拉贝日记》(第3页)

 反而是一旁的陶希武问道:“财富自由?大姑父,财富自由是多少钱?” 

 “你觉得多少钱够你一辈子吃喝不愁?”林朝阳没有回答,反问了他一句。 

 陶希武认真思考,“1000万吧,其实500万也行,存银行一年啥也不干就三四十万利息。” 

 林朝阳蹙眉,对陶希文说了一句,“以后带你弟弟多出门见见世面。” 

 然后便走开了。 

 陶希武一脸茫然,“老大,大姑父他啥意思?” 

 陶希文:…… 

 八月一晃过了大半,《鸦片战争》上映期间,谢靳跑遍了东南亚和日韩,再见到他林朝阳都吓了一跳,整个人瘦了一大圈。 

 “你可悠着点!怎么一下子瘦了这么多?” 

 “在外面跑的呗。” 

 人虽瘦了,但谢靳精神极好。 

 《鸦片战争》目前在大中华区、东南亚以及日韩都已经下映,其它国家和地区即便未下映,票房也基本定格,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了。 

 海外票房的情况比林朝阳预料的多了一些,1950万美元,看样子最后有望摸到2000万美元。 

 让他比较惊喜的是国内的票房,《鸦片战争》上映20天以后,政府真就赞助了,直接助力电影票房创下亿的中国影史新记录,这个成绩比林朝阳预想的要多了三四千万。 

 总体而言,全球票房近亿人民币,制片方收回票房分账款亿,总算是完成了保本的大目标,甚至还有些盈利。 

 要是算上后续的录像带、电视台播放等收益,就更可观了。 

 本身就是献礼性质的大片,又是悲剧基调,能回本已经让人很惊喜了。 

 最后还能赚个一两千万,足以让谢靳感到骄傲了。 

 最关键的是,《鸦片战争》的上映让谢靳在国内文艺界的声望达到了新的巅峰,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他推崇备至。 

 在跟林朝阳聊起这件事时,谢靳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电影从筹备到发行他都参与到了其中,谢靳深刻的知道,如果没有林朝阳的帮助,《鸦片战争》绝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 

 “聊这些就没意思了,我也就是应个景,算是共襄盛举嘛。” 

 谢靳又聊了些在国外参加宣传活动的见闻,说起了他接下来的安排。 

 过两天他马上要去加拿大参加蒙特利尔电影节,说是《鸦片战争》有望能拿个奖,之后就要回沪上筹备今年的沪上国际电影节。 

 一下子至少两个多月的时间,让谢靳不禁感慨时间不够用。 

 《赤壁大战》《鸦片战争》的接连成功让他愈加露出老而弥坚之势,恨不得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电影事业上。 

 说着说着他又对林朝阳讲起了他正在酝酿的新电影,他打算把《拉贝日记》搬到大银幕上。 

 1937年约翰·拉贝亲眼目睹日寇在南京实施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他用日记记下了这段悲惨的历史。 

 并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住宅的后院和办公室等处收容和隐匿了650多名难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 

 1938年春,拉贝先生奉他所供职的西门子公司之命返回德国,回国以后他多次去各地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不久后被盖世太保逮捕。 

 最后由西门子公司保释才得以释放,条件是拉贝先生必须从此保持沉默。 

 于是,他默默的整理了自己从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的日记,加上有关资料,总共2117页,取名为《南京上空的炸弹》。 

 1950年1月5日拉贝先生去世,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直到1996年12月12日,才由他的外孙女乌苏拉·莱因哈特在纽约向世人公布。 

 这本尘封了近50年的手稿,终于拂去了厚厚的尘埃,得以重见天日。 

 消息一出,立刻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国内的江苏人民出版社最先反应过来,斥巨资购回了这部日记的中文版权,并刚刚于本月出版。 

 其实早在3年前,观看斯皮尔伯格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时,谢靳就萌生过要拍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的想法。 

 这次《拉贝日记》现世,更让谢靳坚定了信心。 

 “我们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辛德勒的名单》’!” 

 谢靳的语气慷慨激昂,浑身充满了战斗精神。 

 “什么意思?又让我投资?” 

 林朝阳一下子戳穿了他的心思,他庄严的表情也维持不下去了,恭维道:“我就知道朝阳你这颗拳拳爱国之心,遇到这种事是肯定不甘人后的。” 

 “少给我灌迷魂药。你拍这类片子,愿意支持的人多了。” 

 “那不一样,咱们可是老搭档。” 

 林朝阳知道谢靳要拍《拉贝日记》,投资肯定少不了。 

 但这种事谢靳找到他头上了,理由冠冕堂皇,他不可能拒绝,于是爽快道:“这回要多少钱?” 

 “2000万!”谢靳比了个手势。 

 林朝阳打趣道:“这么少?可不符合你的风……” 

 “美金!” 

 林朝阳脸上的笑容凝固,“你还真是敢开口啊!” 

 “没办法。这种片子战争戏肯定多,投资少不了。” 

 有了《赤壁大战》和《鸦片战争》的成功,谢靳在电影上的野心不断膨胀,这当然不是说他飘了,而是对于艺术高度的追求变得更加贪婪。 

 “太多了。老谢,高投资意味着高风险,不是每一部高投资的电影都会获得高回报的。 

 像《拉贝日记》这类电影,我们当然要拍,但你也要适当考虑经济回报。 

 电影的主要市场肯定是在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这些市场目前看就是3、4亿人民币的票房容量,2000万美元的投资很难回本的。” 

 林朝阳的劝说让谢靳有些犹豫,身为导演,他当然想资金越充足越好,但林朝阳可是他的“大金主”。 

 “那……1500万。” 

 “1200万,不能再多了。” 

 后世佛罗瑞·加仑伯格拍《拉贝日记》,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也就花了2000万美元。 

 以谢靳如今在国内的名望,他得到的支持只会比佛罗瑞·加仑伯格拍多,1200万美元足够他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