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纽约时报》畅销榜(第2页)

 李士非除了是花城出版社的总编、《花城》主编,还有一层身份是gd省文协副主席。

 隔天,林朝阳出现在gd省文协的会场,今天的会议主题是讨论报告文学在广东文学界的发展,《花城》杂志唱的是主角。

 自80年以来,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在国内的发展如火如荼,《花城》是国内最早设置“报告文学”栏目的文学刊物,这些年发表了不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品。

 从去年开始,《花城》又特意增加了报告文学在刊物上的比重。

 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报告文学的纪实性对介入现实生活有很强的能力,相比纯文学作品而言,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更大。

 这次会议的规格不低,既有欧阳山、秦穆、陈残云等老一辈德高望重的作家出席,也有如陈国凯、刘斯奋等知名的中青年作家到场。

 一场会议,汇聚了岭南文学的半壁文华。

 林朝阳是临时受邀,出现在会场时大家都很意外。

 他这几年大多数时间都在香江,除了偶尔回燕京,与国内文学界基本没什么交流。

 前段时间庄重文文学奖评奖,举办的热火朝天,在文学界掀起了一阵关注和讨论的热潮,也让林朝阳成了风云人物,他一出现在会场,立刻变得人人侧目。

 “……我个人认为,报告文学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不算是一件好事。

 我们国内提倡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小说创作要取材于生活,但搞文学创作不可能完全真实,它必定带有一定的虚构。

 恰恰是这种虚构的存在,现实与虚构的结合才能创造了真正具有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

 报告文学完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追求百分百还原,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

 它的受众往往不是被作品的艺术性所吸引,而是被各种各样猎奇、出格的情节和元素所吸引……”

 研讨会正常进行,既然是讨论,那肯定是大家各抒己见。

 报告文学这几年蓬勃发展,有人欣赏、有人反对,文学界对于这种体裁的看法历来是不统一的。

 研讨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轮到林朝阳发言。

 “大家对于报告文学的争议之处,我都很理解。我想说的是,报告文学这一体裁其实很不‘文学’,它更接近于深度新闻调查或者是社会调查报告。

 与其说它是小说,不如说它是新闻。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这样。

 但有意思的是,在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它在国内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