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名家云集(第2页)

 “林,你的作品我只看过《楚门的世界》,我看兰登书屋给我的履历上,说你至今已经写了超过10部长篇小说。 

 以你的年纪,这真难以想象!” 

 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话中藏着一丝质疑,他又问:“能谈谈你创作的秘诀吗?要知道你这样的产量和效率,在作家当中可是不多见的。” 

 林朝阳脸色轻松,“秘诀?如果说有秘诀,那只有一样。” 

 “什么?” 

 “笔耕不辍。”林朝阳抛出一个短句。 

 进而又说道:“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天道酬勤。很多人把文学创作当成搞艺术,文学当然是艺术,但在它还未成为艺术之前,首先是努力和技术的堆叠。” 

 “很多初入这行的人总把灵感看得太重,灵感这玩意儿大概只相当于火花,你不储备够足够的燃料,是无法点燃创作的熊熊烈火并持之以恒的燃烧再去的。” 

 “当作家从来不是一件舒坦的事,我们要和世界较劲、和自己较劲,每一部杰作诞生的背后,都是作家殚精竭虑的结晶。” 

 “想要轻轻松松的写出好东西,那只存在于无聊的幻想中。” 

 林朝阳回答的很认真,他对于创作的严谨态度赢得了戈特利布的赞赏。 

 戈特利布这人从年轻时就是个工作狂,在它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下班或者休假一说。 

 过去近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完全的放假仅有不到10天时间。 

 如此变态的工作狂,即便是陶玉书看到了都要甘拜下风,他的这种工作态度也让曾经和他合作过的作家们瑟瑟发抖。 

 “林,真希望你是我负责的作家!”戈特利布感叹了一句。 

 林朝阳就是条咸鱼,刚才那些话不过是放个嘴炮,见戈特利布如此欣赏他,好像下一秒就要跟他约稿,他连忙转移了话题。 

 两个多小时的见面会,前一个小时是林朝阳和戈特利布的对谈,后一个小时是林朝阳和读者们的交流,最后还有签售环节。 

 等见面会结束,戈特利布握着林朝阳的手,向他发出了邀请。 

 “林,明天我组织了一场聚会,如果你明天还在纽约的话,希望你能来参加。” 

 林朝阳欣然答应了下来,不出意外的话,他这几天应该都会在纽约。 

 等到兰登书屋那边跟罗恩·伍德鲁夫联系上了之后,他才有可能离开纽约往西部去。 

 次日,读者见面会换了个地方举办,依旧热闹非凡,也算是印证了林朝阳如今在美国读者群体当中的号召力。 

 “连续两部小说长时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又因为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获得了不少的曝光,你现在的影响力可要超过一般的畅销书作家了。” 

 芦安·瓦尔特的语气中满是欣慰,林朝阳是他负责的作家,能够如此受欢迎,无论如何对他来说都是好事。 

 傍晚,芦安·瓦尔特的奥兹莫比尔停在路边,林朝阳从车子上下来。 

 车子里传来芦安·瓦尔特的喊声,“林,真的不带我一起去吗?” 

 “可以,我就跟戈特利布先生说,你是我的经纪人。” 

 “算了吧,没人邀请去了有什么意思!”芦安·瓦尔特悻悻说道,又嘀咕了一句:“那老家伙可真是势利眼!” 

 说完车子一股烟没影了,林朝阳笑着摇了摇头。 

 罗伯特·戈特利布的家在长岛格萨港,这里属于纽约的富人区,为绿树和绿地包围的独栋别墅,很有美国电影里的氛围。 

 “欢迎你,林!” 

 林朝阳来的比约定时间早了十多分钟,聚会还没开始,但戈特利布家里已经坐了几个人。 

 一进门,戈特利布就热情的拉着他给大家介绍。 

 早到的几个人分别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约瑟夫·海勒、迈克尔·克莱顿。 

 林朝阳与三人打了招呼,轻松的坐到了沙发上,同时心中不免感慨所谓的圈子。 

 罗伯特·戈特利布是美国二战后最重要的文学编辑之一,能来他家做客的也都不是一般人。 

 多丽丝·莱辛,笔名简·萨默斯,早在六十年代便凭借着作品《金色笔记》扬名西方世界,这部小说至今销量已经破百万册。 

 这些年多丽丝·莱辛数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可惜都擦肩而过,按照正常的时间轨道,她应该在2007年以88高龄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年龄最大的获奖者。 

 约瑟夫·海勒就不用说了,一部《第22条军规》让他留名美国文学史,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界最具声望的作家之一。 

 多丽丝·莱辛和约瑟夫·海勒都属于纯文学作家,而迈克尔·克莱顿则是通俗文学作家,被誉为美国科幻惊悚文学之父,《侏罗纪公园》是他的代表作。 

 除了在小说上的成就,迈克尔·克莱顿还是一位编剧和导演。 

 参与过《火车大劫案》《西部世界》(1980)等多部电影的创作。 

 以这三人在美国文学界的声望,能让他们同时聚集在一起,大概也只有罗伯特·戈特利布有这个面子。 

 林朝阳跟他们三人初次见面,没什么共同话题,还是戈特利布说起了他的创作效率,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几人对林朝阳几乎每年一部长篇小说的效率感到震惊,三人中哪怕是写通俗小说的迈克尔·克莱顿,其产量也远无法跟林朝阳相比。 

 几个人正聊着的功夫,又有客人来了。 

 “嗨,朱迪斯!” 

 戈特利布将来人介绍给林朝阳,朱迪丝·琼斯是戈特利布在克诺夫书局的老同事,她也是美国出版界的知名编辑。 

 职业生涯早期曾编辑过约翰·赫赛、约翰·厄普代克、阿尔贝·加缪和萨特等人的作品。 

 后来她把精力转移到了美食领域,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热销美食图书,带动了美国六十年代以后的饮食变革。 

 打过了招呼,朱迪斯·琼斯跑到了厨房要看看今天的菜单,看完之后她满脸嫌弃。 

 戈特利布为聚会专门请了厨师,准备的是法国菜。 

 对于美国人来说,法国菜已经很高端了,但朱迪斯·琼斯从六十年代就在向美国人介绍法国菜,毫无惊喜。 

 “罗伯特,我真该给你介绍两个厨子。”朱迪斯·琼斯吐槽了一句。 

 “得了吧,茱莉亚做的菜我又不是没吃过,你捧出来的那些作家做菜也就那么回事。”戈特利布回敬了一句。 

 茱莉亚·蔡尔德,在美国的地位大概于相当于刘仪伟在中国的地位,在电视上教人做菜,也出书,是朱迪斯·琼斯一手挖掘出来的美食作家。 

 两人拌嘴的功夫,家里陆续又来了几位客人,其中一人林朝阳还认识,是兰登书屋的杰森·爱泼斯坦,他跟戈特利布也是老朋友。 

 “林,没想到你也在这。”爱泼斯坦惊喜的说道。 

 算上林朝阳,今天戈特利布一共邀请了7位客人,都是作家和编辑。 

 林朝阳是唯一一位外国人,也是最年轻的。 

 有了爱泼斯坦的加入,林朝阳更加轻易的融入了众人的聊天。 

 林朝阳以前经常请人吃饭,但被请客的机会少得可怜,他悠闲的跟众人交谈,感觉十分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