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写不成了,忒忙!(第3页)

 “《燕京文学》现在可不行了,别说体量合不合适,影响力也差了一大截。” 

 李拓走后,一些作家因为不满浩冉在《燕京文学》的风格,联合起来拒绝为《燕京文学》供稿,使得《燕京文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 

 《燕京文学》本来就属于二线文学杂志,现在影响力更是大不如前,李拓就算是对《燕京文学》再有感情,也不可能撺掇着林朝阳跑到那里去发表小说。 

 李拓神色间满是唏嘘,他对《燕京文学》还是很有感情的,现在杂志变成这样他也感到惋惜。 

 午夜钟声敲响,林朝阳打起了哈欠,打算去睡觉。 

 李拓几人也不打算走了,就留宿在西院,秉烛夜谈。 

 翌日一早,林朝阳正刷着牙,就见他们几人哈欠连天,萎靡不振,跟霜打的茄子一般。 

 他毫不留情的嘲笑了几人一番,陈健功揶揄道:“五十步笑百步!” 

 吃过早饭,李拓几人各自离去,临走不忘叮嘱林朝阳抓紧时间写书,顿时把林朝阳的好心情破坏的一干二净。 

 初八之后,两个孩子就要上学了,陶玉书姐妹俩也得回香江去处理公司事务。 

 林朝阳还没过够悠闲的在京生活,他以静心写书为由,打算再在燕京多待一阵子。 

 对林朝阳的创作,陶玉书从来都是全力以赴的支持,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老婆孩子走了之后,家里剩下林朝阳和两个保镖小孙、小朱。 

 家里从过年的吵吵闹闹一下子冷清下来,对林朝阳来说没什么不适应的,反倒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 

 元宵节这天,林朝阳张罗着做顿好的,跟张桂芹忙里忙外。 

 林二春站在院当中一手掐着腰,一手举着大哥大,到处喂喂喂! 

 “这破玩意,花了2万多,还不如公用电话好用!” 

 “移动”电话打完,林二春进了屋,有些气恼的说。 

 “移动电话,就得移动着打!” 

 这句俏皮嗑虽是玩笑,可也是现实。 

 “移动电话敢情是这么来的?这东西可太不值了!” 

 林二春想起他那两万八就心疼,冲动了,冲动了。 

 “诶,您老不能光看打电话这一件事。您想想,您出门腰里别着这东西,吸引了多少眼球?出去跟人谈事情,谁不高看一眼?” 

 林二春想想觉得林朝阳的话有几分道理。 

 他又看了看厨房里的菜色,总感觉差点什么,“包个饺子吧!” 

 听到这话,负责切堆儿的保镖小孙浑身一抖。 

 “林大爷,今天元宵节,就别吃饺子了吧?” 

 年夜饭包的饺子,年后连吃了好几天,已经给他吃出阴影了。 

 “你这孩子,才过了几天好日子?饺子都吃腻了?” 

 “爸,小孙和小朱是广东人。”林朝阳提醒道。 

 “广东人怎么了?广东人也得吃饺子啊!” 

 在林二春的逻辑里,过节别说广东人,阿尔巴尼亚人来了也得吃饺子。 

 “去!和面去!” 

 一代兵王,退伍归来,只能与菜刀、面盆为伍,令人唏嘘。 

 忙到中午12点,终于可以吃饭了。 

 “小孙,多吃点!” 

 林朝阳给小孙夹了一碗饺子,又将目标放在了小朱身上,“都吃,多吃点!” 

 他劝着别人吃,自己碗里却一个饺子都没盛。 

 饭吃到一半,林二春接到电话,火急火燎的出了门,说是今天有个大客户要谈。 

 小孙、小朱都松了口气,勉强把碗里的饺子吃完,张桂芹端着两碗圆宵放到他们面前。 

 “元宵节哪能不吃圆宵啊!尝尝,这可是青丝玫瑰馅儿的!” 

 小孙和小朱看着一满碗的元宵,感觉刚进肚子的饺子在翻涌,眼神一黑又一黑。 

 午饭吃完了,小孙和小朱站在院门口,背影萧索,略显发福。 

 “我想回香江了!”小孙说。 

 小朱摸了摸“层峦叠嶂”的肚皮,兵王沉默不语,只是一味点头。 

 过了十五,林朝阳总算是凝聚起斗志,准备给小说收个尾。 

 结果这天上午他在书房磨蹭了一个多小时,还没进入状态,家里来客人了。 

 得,写不成了,忒忙! 

 来的客人和林朝阳五百年前是一家,是花城出版社的编辑林贤治。 

 以前都是李士非这个总编直接负责林朝阳的稿子,林朝阳去花城出版社倒是见过他,但不熟。 

 进门寒暄几句,林朝阳才得知原来李士非从去年就生病了,而且是心肌梗塞,在重症监护室待了13天。 

 去年一整年李士非都没到林朝阳那去催稿,他还以为李士非是良心发现了,没想到是心脏受了重创。 

 中间两人通过一次电话,李士非也是叮嘱他安心写作,并没有提到自己的病。 

 “真想不到……”林朝阳摇了摇头,“那他现在怎么样了?” 

 “身体不好。他爱写诗,一写诗就激动,下半年的时候又进了一回医院,好在没有大碍,工作上的事就不能操心了。” 

 林朝阳微微颔首,明白了林贤治这次来的意思,这是替李士非来做个工作交割,顺便催稿。 

 他主动提起了新小说的事,林贤治面露喜色,没想到这次赴京的工作进行的这么顺利。 

 他又跟林朝阳了解了小说的一些构思,翻阅了前几万字的手稿,心中充满了期待。 

 “‘生老病死’这个系列的前三部叫好又叫座,您这最后一部‘生’,文学界和读者现在可是翘首以盼! 

 现在看,大家的期待没有错付。” 

 林贤治语气稍稍有些激动,一方面是因为新小说展现的质量不逊于前作,一方面是因为“生老病死”这个大的创作概念历经四年多的创作,终于圆满了。 

 “就像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那样,您这一系列作品足以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贤治的称赞也许是发自内心的,但听起来有些肉麻,林朝阳摆摆手打断了他,又跟他聊了聊小说的创作进度,约定了5月份之前交稿。 

 一个作者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