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传播业第一股(感谢跃马天山的盟主)

 1990年4月的头半个月,“赤壁大战”这四个字成了两岸三地电影界最热门的词汇。 

 总投资3000万人民币,折合成港元是4800余万,折合成台币是15亿多,不管在哪里这都是创纪录的单片投资记录。 

 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只要是电影从业者,没人能够忽略,更何况这部电影还号称是两岸三地首次合拍。 

 《赤壁大战》立项消息传开后,所引发的反响之强烈,令所有人都没想到。 

 不过目前电影终究还只是刚刚立项,连个剧本都没有呢,大家也顶多是关注讨论。 

 在内地待了一周多时间,陶玉书刚回到香江,一条消息在香江商界悄然流传。 

 4月10日,香江富豪王德辉被绑架,绑匪要求王家支付10亿美元才肯放人。 

 王德辉是香江华懋集团的老板,旗下产业横跨化工原料、西药进口、石油工业产品、农业产品、饲料以及房地产等多个领域,身家数十亿港元。 

 在香江社会,富豪或者富豪家人被绑架并不是什么稀罕事,隔几年总会发生一次,绑匪们大多求财,只要给够了钱,一般都不会有事。 

 王德辉这次被绑之所以会被富豪们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被绑架了。 

 王德辉这人生财有道,但有一个毛病就是吝啬。 

 他吝啬到什么程度呢,据说过中秋节时他给员工发月饼,他将身边的亲信全部招呼过来,却只拿出了一块月饼,当着大家的面切成16份,然后分给每人一份。 

 吝啬至此,让他雇个保镖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没有保镖傍身的王德辉自然也成了绑匪眼中最好的肉票。 

 1983年,王德辉驾车上班路上,被绑匪劫持,绑匪索要1亿美元。 

 可大额现金的筹措是需要时间的,绑匪最后跟王家人协商,支付了1100万美元后,王德辉得救了。 

 之后王德辉为了自身安危雇了一段时间保镖,可后来一直相安无事,他觉得雇保镖是一种浪费,就把保镖都解雇了。 

 于是,也就有了今年这一次的绑架。 

 这两年,随着自家企业频繁成为香江媒体关注的焦点,林朝阳夫妻俩早已为家人配备了不小的安保力量。 

 这些人都是部队里出来的,个个身家清白,身手不凡。 

 虽然林朝阳平时总爱开玩笑说绑匪一般都盯着巨富,他们这种富人还不够格被绑架,但听到这种消息,他还是不得不防。 

 特地联系内地,让杜峰张罗着再送几个身手好的过来。 

 这种事杜峰很乐意帮忙,这年头退伍军人就业和待遇问题是个难题。 

 给林朝阳家当保镖,一年十几二十万港元,给个局长都不换。 

 又过了几天,玉郎机构对砂糖游戏的投资总算是落实了,陶玉墨抖得厉害。 

 《笑傲江湖》在香江上市两个多月,在湾岛、东南亚等各国也陆续上市了,取得了超过24万份的销量,成绩亮眼。 

 《笑傲江湖》的成功也让玉郎机构的投资变得顺理成章,毕竟砂糖游戏可是香江如今少有的游戏公司,潜力不小,又很符合玉郎机构大的产业发展方向。 

 公司的6000万港元估值也获得了证监处的审查认可,由陶玉墨这个大股东转让一成股份给玉郎机构。 

 去年开公司投了80万港元,今年一下子就收回了600万,手里还有五成股份,理论上价值3000万港元。 

 陶玉墨高兴的走路都是飘着的,跟陶董说话的音量都变大了。 

 唯一让她不开心的是,卖了公司股份还得缴税。 

 600万一下子去了五分之一还多,心疼得她嘴唇都发抖。 

 “政府啥也没干,我的钱就少了五分之一?”她发出了悲愤的抗议。 

 “这话说的,啥叫啥也没干?基础设施、社会福利你不是享受到了嘛。” 

 “哪样我也没白享受啊!” 

 林朝阳嘲讽道:“瞧你这点格局,你姐公司一年缴税一两亿呢,她说什么了?没跟你收资本利得税你就知足吧。” 

 陶玉墨忍不住碎碎念道:“早知道就走融资了。” 

 股份转让和融资不一样,陶玉墨之所以会这么选,完全是出于那点财迷的小心思。 

 她这种操作方式看在陶玉书眼中,无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不过也无所谓了,反正都是自家人,肉都是烂在锅里的。 

 张曼玉问她:“有了钱想干嘛?” 

 陶玉墨微微一愣,她之前光想着把钱弄到手了,还没想好怎么花呢。 

 她皱着眉头思考了好一会儿,发现自己好像没什么花钱的地方。 

 “存起来!”她笃定的说。 

 陶玉书十分无语,“你卖股份就为了存定期?这些股份过两年可能值2千万。” 

 “这叫落袋为安,你不懂!” 

 陶玉书无奈的摇了摇头,“好好好,我不懂!” 

 张曼玉急着说道:“先别存,先别存,先请我吃顿大餐!” 

 “想吃什么?” 

 两人凑到一起商量着吃点什么。 

 陶玉书忍不住蛐蛐,“难怪你们俩能混到一起去!” 

 五一之后,陶玉书变得异常忙碌。 

 除了操心,玉郎机构和林氏影业的生意,她最近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便是新的明报集团的上市。 

 从去年6月推动收购,到8月明报集团与玉郎机构媒体业务合并,再到今年。 

 整整快一年的时间,合并后的明报集团终于要上市了。 

 1990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廿十,周一,黄道吉日。 

 上午九点半,崭新的明报集团以明报企业有限公司的名字在香江联合交易所正式上市。 

 明报企业有限公司旗下资产以《明报》《天天日报》两大香江一流日报为核心。 

 包括了《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明报晚报》《华人晚报》《清新周刊》《青春》、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以及翠明假期旅行社等众多优质资产。 

 合并估价11亿,共发售新股1亿5000万股,每股认购价32元,融资规模高达48亿港元。 

 明报企业上市认购价的厘定是在上市前完成的,这也是公司上市前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当然是希望认购价越高越好,认购价高,股价高,市值自然高; 

 而另一方面,承销商和上市委员会则希望认购价低一点好。 

 认购价低了,利好承销商的工作,而上市委员会希望股价低点,主要是不想影响投资者的活跃度。 

 明报企业的上市认购价在厘定之前经过了两次上调,主要是因为投资机构和投资者们的热情太高,认购行情过于火爆。 

 在这些热情的认购者,就包括了前段时间林朝阳去霍家参加家宴认识的郭鹤年。 

 目前港股的传播业上市公司当中市值最高的是东方报业。 

 东方报业旗下拥有《东方日报》《太阳报》《太阳马经》等多家报刊,号称每日行销报纸百万份,今年的市值已经突破六十亿港元大关。 

 而合并后的明报企业规模丝毫不逊于东方报业,旗下《明报》《天天日报》《明报晚报》《华人夜报》日销量超过60万份,一众周刊、月刊销量同样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