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得偿所愿

 自1988年始,庄重文文学奖已经办了三届,每年对三部(篇)作品予以重奖。 

 每奖10万元的奖金,堪称中国文学奖项评选的奖金天花板。 

 凭借着丰厚的奖金,庄重文文学奖在这几年里影响力与日俱增,俨然已经稳压茅盾文学奖一头,成为国内第一文学奖。 

 但庄重文文学奖在文学界所取得的地位和影响力,又绝不仅仅是因为奖金。 

 《大家》杂志也举办过“大家文学奖”,也是10万元的奖金,但也只是图了一时热闹,后续并没有形成大的影响力。 

 显然评奖这种事,仅靠着高额的奖金显然是行不通的。 

 文学界也时常有讨论,为何在各类文学评奖日渐销声匿迹,连茅盾文学奖都不时跳票的情况下,庄重文文学奖却依旧能够每届如期举行,并且评出文学界较为认可的作品呢?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当年林朝阳给庄重文文学奖打了个好基础。 

 在国内的众多评奖当中,庄重文文学奖不管是评奖制度还是组织架构都堪称独树一帜。 

 采用大学生作为奖项的初选评委,当年还在文坛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许多作家、评论家对这个做法并不感冒。 

 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和阅历远远无法和专业评审相提并论,不足以支撑他们完成一项国家级文学奖项的评审。 

 但事实证明,这些人都犯了经验主义和迷信权威的错误。 

 许多大学生也许阅读深度并不够、人生阅历也没什么丰富,但他们的平均文学素养却几乎可以说是站在了这个国家的巅峰。 

 在这个11亿人口的国家当中,你几乎找不到平均文学素养比大学生还高的群体,哪怕是那些高校教师和中高层官员也不太可能。 

 如作家、编辑、评论家这类专业的文学从业者,如果单独拎出一小撮顶尖群体,倒是能比大学生群体强。 

 但问题是只要是圈内的人,评奖肯定会有倾向性,自然也就容易影响奖项的公平。 

 所以综合来看,当年林朝阳坚持以大学生群体作为庄重文文学奖的初审评委,简直是再正确不过的事了。 

 这种组织方式保证了奖项入围作品的水准,真正做到了优中选优,且极大的避免了在初选阶段就出现沧海遗珠的情况。 

 毕竟大学生们的精力实在旺盛,很有“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干劲,哪怕是再犄角旮旯里的作品,他们都能翻找得到。 

 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奖专注于小说这个文学领域最重要的文学体裁,除了大学生们的积极贡献,当然也离不开评委会的努力。 

 按照评审制度,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委会将由作家、编辑、评论家、电影家、戏剧家、学者等文艺界骨干力量组成,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少量的普通读者加入作为评委。 

 丰富的评委配置也让庄重文文学奖的评选更能倾听大众的声音。 

 6月初,燕京的天气逐渐由春日的温和转向盛夏的炎热,这天一大早,太阳便以挂得老高,小六部口胡同内外热闹非凡。 

 转眼间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奖已经来到第四届,作为国内如今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今年的评奖名单一经公布便受到了许多媒体的广泛关注。 

 “于华!于华!” 

 《文艺报》的记者在胡同口逮住了刚下车的于华,询问他得奖的心情。 

 早在一周之前,第四届庄重文文学奖的获奖结果就已经公布了,于华凭借着小说《活着》获得了这一届的最佳中篇小说奖。 

 再加上《活着》的同名改编电影由章艺谋执导,刚刚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殊荣,于华的获奖一下子就成了记者们关注的焦点。 

 “做梦都没想过能得庄奖!” 

 于华的一句话把记者给逗乐了,聊了几句感受之后才把他放走。 

 说话之间,胡同里又走进了几个人,得亏《文艺报》的记者跑各种座谈会、文学会议比较多,要不然还真认不出来。 

 程忠实、京夫、高建群……几人都是这两年国内文坛炒得火热的“文学陕军”的代表性人物。 

 程忠实走在人群中间,意气风发,今年庄重文文学奖的最佳长篇小说奖就是颁给了他的《白鹿原》。 

 这部小说在面世之后便饱受文学界盛赞,去年六月出版之后也创下了极佳的销量,短短三四个月间便卖出了六七十万册。 

 记者拦着几人聊了几句,才和他们一起走入了小六部口胡同的西院。 

 院门口“作者之家”的牌子跟几年前比起来稍显陈旧,可在今天看起来却格外闪耀。 

 距离颁奖还有半个小时,院子里已经聚集了许多人。 

 其中包括了评委会成员、文化宣传领域的几个官员、全国文协和各省文协的一些同志还有受邀出席的作家、编辑和评论家。 

 这些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或站在院内石榴树下,或站在屋檐下,或坐在游廊两旁的栏杆上,也有人跑到厢房里安逸的坐着聊天。 

 大家聊天的话题除了寒暄之外,关注最多的还是几部(篇)获奖作品。 

 今年的获奖名单公布后可谓众望所归,长篇小说奖由程忠实的《白鹿原》获得,中篇小说奖由于华的《活着》获得。 

 短篇小说奖的评奖有些许特殊,不是颁给一篇,而是颁给了一个系列作品——冯济才的《俗世奇人》系列。 

 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关注和探讨现实的短篇小说频频在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这其中当然离不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繁荣和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