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你别害我!(第2页)

 股民们看到这个数字嗤之以鼻,还“150亿港元”,就你们泡泡宇宙一个搞动漫、游戏的公司,也配? 

 陶玉书的言论发表之后,便有评论员替股民们发声,对她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自然又是引发了一场口水仗。 

 林朝阳坐在太古城的咖啡厅,翻着报纸上的新闻眉头直皱。 

 虽然知道小姨子这么做是故意的,但天天看着她在报上跟人吵架,林朝阳真有种看着后世某国统领“推特zhi国”的既视感。 

 不过有一点他不得不承认的是,陶玉墨的策略确实有独到的地方,确实为泡泡宇宙吸引了大量的市场关注,者相当于省了一大笔公关费用和宣传费用。 

 最主要的是,陶玉墨的那个“150亿港元市值”的言论发表后,泡泡宇宙的股价真就往上涨了。 

 多多少少是有点把港股股民们给pua明白了! 

 “朝阳。” 

 林朝阳抬头,跟刘以鬯打了个招呼。 

 前段时间回燕京问庄重文文学奖颁奖,马烽提出请林朝阳帮个忙,要将香江的文学作品也拉到评奖体系当中来。 

 这听起来是好事,但具体到细节却不是件容易落实的事。 

 要评奖,作品的评审标准要不要统一?是跟内地的文学作品一起评审,还是单独评奖?评委也是个问题,是以内地评委会为主,还是再拉个队伍? 

 问题很多,不过好处也不少。 

 只要评奖办好了,以后照葫芦画瓢,不仅可以扩大庄重文文学奖在香江的影响力,还可以将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力铺向海外。 

 听林朝阳陈述完文协方面的思路,刘以鬯眉头紧蹙,沉吟不语。 

 “这件事……可没那么好办。”半晌后,他才说了这么一句,“我主要是担心有人zz上做文章,有心抹黑。” 

 林朝阳轻轻点头,刘以鬯的顾忌并非空穴来风。 

 现在的中国可不是后世的中国,周边各个小弟的幺蛾子多了去了,上个月湾岛政客才刚整了一出大戏。 

 “困难必然是很大的,这一点我也知道。不过既然文协方面有这个心,这又确确实实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 

 他说着话,将几块带着包装的方糖摆在桌面上,星罗棋布。 

 “老刘,我们不妨以大一点的格局来看问题。我们在香江,经常会谈到华语文学,何谓华语文学? 

 它所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两an三地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了广大东南亚国家使用中文写作的同胞。 

 若论人口,我们的人口总计超过12亿,是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单一族群。 

 可是华语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呢?” 

 刘以鬯没有说话,只是愣愣的看着桌上的方糖。 

 这个时候,林朝阳用手指灵巧的将散落的糖块都拨弄到一起。 

 “我们现在不谈什么地位、影响力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谈评奖本身,现在我们的华语文学缺少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项。 

 纵观湾岛的七十年代、内地的八十年代,你没办法否认,文学评奖对于推动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是有着极大帮助的。 

 东南亚地区碍于社会结构,根本不可能搞这种大的评奖活动,香江又太小。 

 看来看去,由内地来做是最好的选择。如此一来……” 

 林朝阳的手指虚点在那被聚到一起的方糖上,“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更好的推动华语文学的发展。” 

 听到这里,刘以鬯好奇的问:“那具体是怎么个章程呢?” 

 “先在《香江文学》做个试点,由你们来提名,评委会评选。” 

 “那是与内地的作品一同参评吗?” 

 “一同参评。” 

 刘以鬯犹豫着说道:“我一时不能回答你,要讨论讨论才行。” 

 林朝阳说,“这是自然。这样,你们杂志社内部先沟通一下,如果觉得可以尝试,再去燕京一趟,跟文协和评委会商量商量细节。” 

 刘以鬯问:“你不参与吗?” 

 “评奖的事我早就不管了。” 

 林朝阳说的不是托词,评奖的事他确实早就不管了。 

 这回若不是文协的面子,他也不打算参与这件事,毕竟将庄重文文学奖搞成华语文学奖项,可不仅仅是文学层面的事,他也只能是尽力帮个忙。 

 时间一晃奔向11月,陈凯戈从燕京传来消息,说陈怀恺去世了。 

 怎么着也算是老朋友,林朝阳和陶玉书特地回燕京吊唁了一番。 

 参加完葬礼,陶玉书便去了美国,她这次去是为了接触美国的院线方。 

 今年年中林氏影业引入索尼影业,获得了一笔5亿美元的投资,这笔钱陶玉书是打算用在院线收购上的。 

 reagan政府以来,美国对于大型电影公司重新涉足院线业务的管控越来越松,政策上已经没有任何阻碍。 

 院线作为电影行业获利的终端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齐备,陶玉书自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林朝阳则选择留在了燕京,他的新书还在创作中,这回回京就当是采风了。 

 石景山,军区大院。 

 杜若林滔滔不绝的跟林朝阳讲述着他年轻时的英雄事迹,说到激动处唾沫横飞,声若洪钟,一点也不像快八十岁的人。 

 “这事你得给我写一笔,我那老同学死得惨,当时要不是他,我人就没了。” 

 杜若林讲着他年轻时参加爱国运动时的惊险遭遇,要求林朝阳把他的经历给写进书里。 

 “再加下去,这小说都快成您老的自传了。”林朝阳吐槽道。 

 闻言,杜若林眼睛瞪得像铜铃,“胡说八道!我才提了几件事?怎么就成自传了?” 

 “您说呢……” 

 林朝阳掰着指头数了半天,最后说道:“要不说杜峰管您叫爸呢,当年我写《高山下的花环》,他也是这么干的。” 

 “放屁!”林朝阳一提起杜峰,杜若林顿时怒气冲天,恼羞成怒道:“不写拉倒,想写我这事的人多了去了。叶永烈知道不?去年还特地来拜访我,我都没答应。” 

 叶永烈是科普作家,最知名的作品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不过在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创作方向转向了纪实文学。 

 近年来以写知名人物、高层人物、历史传记为主,人称“旧闻记者”。 

 “你看你,急什么眼啊!” 

 人岁数一大,就成了老小孩儿,林朝阳只得安慰杜若林两句。 

 两人正说着话,林朝阳就见警卫员小宋站在客厅的通道处,一脸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