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ZY挂上号了(第2页)

 在中国电影界,从资历上来说,谢靳是章艺谋的前辈。 

 可要说国际声望和艺术成就,谢靳自问不是章艺谋这个年轻人的对手。 

 “你说得轻松,他现在可是国际知名的大导演了,能纡尊降贵跟人合拍电影?就算你是他老板,也不好强按着他的头来拍吧?” 

 林朝阳语气轻松的说道:“这不是商量嘛,你觉得用‘为回归献礼’这个大义,能说动艺谋不?” 

 谢靳点了点头,这么冠冕堂皇的理由,确实很难拒绝。 

 接着他又担心的问道:“你说要打造视觉奇观,艺谋他能行吗?其实我觉得凯戈在这方面挺有天分。” 

 后世老谋子拍《英雄》、拍《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大片,观众可以质疑他讲故事的能力,但绝不会质疑他的画面和镜头调度能力。 

 但如今这时候,老谋子还在那些农村戏里打滚,每一部影片的画面都透着土气,也难怪谢靳会担心。 

 林朝阳心中暗笑,说道:“去年《活着》之后,艺谋又拍了一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今年还要继续征战戛纳。据玉书说,艺谋这部片子画面可是相当华美啊!”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章艺谋的转型之作,连续几部电影都是农村题材,这部戏他把视角放在了沪上,故事讲述的是30年代沪上黑帮的勾心斗角。 

 后世章艺谋带着这部电影征战戛纳,获得了评审团奖和技术大奖,很大程度就是源于电影精妙的构图和饱满的色调。 

 至于故事,几乎是讲了个稀碎。 

 从这部电影,章艺谋式大片“头重脚轻”的毛病就已经开始显露了。 

 听着林朝阳如此说,谢靳放下了些心,“那先联系联系艺谋?这事目前还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这么宏大的工程,也不是我们空口说几句话就能定下来的。” 

 林朝阳点点头,“艺谋正在燕京做后期,我给他打个电话,要是他有时间,咱们正好看看他的新片。” 

 “也好。” 

 两人说定,林朝阳打电话联系章艺谋,得知他现在就在紫金宾馆,林朝阳便带着谢靳赶往那里。 

 见了面,林朝阳开门见山的说出了谢靳的计划,章艺谋沉默良久。 

 到了他这个级别,就像谢靳说的那样,哪怕林朝阳是老板,也不能强迫章艺谋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过两天老谢到zx开会,就会当着全国媒体的面宣布这个消息。到时候这部电影必然会受到全国人民的瞩目,包括一些d和国家领导人可能也会关切。 

 从大的层面来说,这是中国电影为香江回归做的献礼。 

 从小的层面来说,这是中国电影新老两代领头羊历史性的合作。 

 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是非常希望你能跟老谢合作一把的,不光是为了那种新老交替仪式感,为了这部献礼电影的本身,也是为了你以后的电影生涯。” 

 林朝阳说到这里,章艺谋不解的看向他,怎么还扯上电影生涯了? 

 “《鸦片战争》投资至少6000万人民币,如果算上隐形成本的话可能要超过1个亿。 

 对于你来说,这是难得的历练机会。 

 一个导演,不可能一辈子都拍一个题材或类型的影片,你拍《摇啊摇》,不也是基于转型的心理吗? 

 《鸦片战争》是历史片、是战争片,比《摇啊摇》更适合当作你的转型试水之作。” 

 章艺谋听到这里有些心动了,林朝阳说的没错,这么大投资的电影可不是想拍就能拍的,机会难得。 

 “而且我一直认为,你的天赋在构图和色彩,在叙事上始终有些薄弱。 

 恰好这方面是老谢的长处,你们俩如果能合作,恰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极有可能创造出一部影史佳作来。” 

 在林朝阳说话时,谢靳一直安静的听着,听到最后内心忍不住有种想鼓掌的冲动。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一番话说的有理有据,他觉得自己要是章艺谋,不合作都要感到羞愧。 

 “好,那就试试。” 

 犹豫了一段时间,章艺谋做出了决定。 

 有了他的表态,林朝阳和谢靳都感到高兴。 

 但两人联合执导《鸦片战争》连开始都算不上,毕竟现在这部鸿篇巨制连剧本都没有呢。 

 接着谢靳又和章艺谋开始商量起电影筹备的各项细节,现在距离回归还有两年零四个月,时间看似很充裕,但以《鸦片战争》这种历史巨片来说,时间是相当紧张的。 

 当前剧本是首要任务,有了剧本,整个筹备工作才有根基可立。 

 “朝阳,要不剧本就由你来操刀吧。”谢靳冷不丁对林朝阳说。 

 林朝阳愕然,而后笑道:“我一个业余编剧,都多少年不写剧本了。” 

 见他推辞,谢靳接着鼓动他。 

 “《鸦片战争》既是历史戏也是战争戏,你当年写《高山下的花环》《垂帘听政》的剧本,部部出彩。 

 像《鸦片战争》这样的戏,我想不到比你更合适的编剧。 

 这是为香江回归献礼,你可不能往后缩啊!” 

 林朝阳听着谢靳的话术感觉很耳熟,这不就是他忽悠章艺谋的嘛。 

 回旋镖扎到自己身上才知道有多疼! 

 自己当投资人,又写剧本,连个稿费都捞不到。 

 血亏! 

 “行吧。” 

 林朝阳勉为其难的答应下来,反正最近小说也要写完了,偶尔忙一下也挺好。 

 有他加盟,谢靳和章艺谋也对这部电影多了几分信心。 

 接下来的几天里,林朝阳上午忙着给小说收尾,下午就和谢靳、章艺谋讨论剧本。 

 这期间林朝阳通过陶父的关系请来了人大的戴逸和故宫研究院的朱家晋当参谋,两人均是清史领域的巨擘。 

 戴逸从六十年代六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职务,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清史研究学者,朱家晋则专精于明清文物、文化领域,当年还曾给《垂帘听政》当过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