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之花瓶影帝七七家d猫猫

第1165章 不止如此(第2页)

 

这份从容和大气,绝对不是名利场里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够具备的气度。

 

看看罗素-克劳就知道了。

 

然后……“蝴蝶效应”横空出世——

 

两千万俱乐部,那是什么

 

安森根本不在意,轻轻松松将两千三百万美元收入囊中,而且不需要和好莱坞金字塔顶尖的老狐狸们扯皮拉筋。

 

一下,那些电影公司尴尬了。

 

安森目前作品保持四战全胜,还不仅是随随便便的胜利,而且是四连爆;轻松写意之间狂揽票房,并且个人收入也是盆满钵盈。

 

在2003年,两千万俱乐部就是行业顶尖之中的顶尖,所有演员争先恐后地削尖脑袋往里面钻,这也成为电影公司和经纪公司之间博弈的战场。

正当好莱坞电影公司在那里小家子气地拉扯纠结,严防死守地把控每一位两千万俱乐部的成员。

 

安森已经摆脱框架摆脱束缚,一马当先地冲出去,把两千万俱乐部抛在身后,如同单箭头般遥遥领先。所以,电影公司应该怎么做

 

谴责安森破坏行业规则吗

 

显然不行,因为这是他们自找的,安森的每一份合约都是堂堂正正并且得到行业默许之下签约的。

 

更何况,安森根本没有准备按照电影公司的套路玩这场游戏——

 

“暖暖内含光”。“与歌同行”。

 

看看安森的后续两部作品,他根本不在意是否能够进入两千万俱乐部,完全按照自己的步调安排职业生涯,自然而然地摆脱好莱坞的一贯公式。

 

本来,电影公司还在吐槽、鄙夷、嘲讽安森的“野心”,试图转型的“司马昭之心”着实令人发笑。

 

但现在,电影公司却无法发现,他们无法按照常理判断安森了——

 

合作项目也好,片酬谈判也罢,主动权已经悄悄滑向安森一侧。

 

事情,顿时有趣起来。

 

从好莱坞的业内共识来看,安森不是两千万俱乐部成员,毕竟现在没有任何一家电影公司直接给安森签署一份两千万美元的片酬支票。

 

然而,安森的片酬收入早就已经轻轻松松突破如此门槛了,一枝独秀地成为整个好莱坞的特别存在。

 

这……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