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之花瓶影帝七七家d猫猫

第1145章 求仁得仁(第2页)

情况,非常非常严峻。

在第一批二十三个媒体评论里,差评就占据将近半壁江山,和“怒海争锋”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

气氛,严峻。

不少媒体纷纷表示,安森挑选剧本的眼光有待验证。

在“蝴蝶效应”上映之前,媒体还称赞安森点石成金,目前为止的作品全部大获成功,不愧是慧眼识珠。

一转身,媒体就纷纷表示,安森还是需要成长:

以前的作品,安森没有选择权,全部都是剧组选择演员,所以那些作品的成功也不能归功于安森。

“蝴蝶效应”才是安森首次担任制片人,验证个人眼光,现在看来,安森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前进。

然而,这就是现实,残酷冰冷的现实,当你成功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是正确的;当你失败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是错误的。

恭维也好,批判也罢,一切都是泡沫。

局势,确实不妙;但也不完全如此。

二十三个评论里,还剩下四个中评以及九个好评。

“村之声”,六十五分。

“电影对于蝴蝶效应的理解太肤浅太直白太戏剧,它适合那些每次看到‘反转’就要惊呼‘神作’的观众,用一桶爆米打发一个下午的时间。然而,在这部愚蠢的电影里,唯一亮点在于安森。

他用自己的个人魅力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避免陷入风暴之中彻底迷失。难以置信的是,他在一些重要场景里展现令人信服的表演,让故事具有了说服力。

可惜,不够支撑到我抵达家里的电冰箱。”

这里所说的“电冰箱”,就是电冰箱理论:

观看一部电影之后,一直到回家打开电冰箱的时候,这才意识到电影的漏洞或者短板,那就说明这是类型电影的成功,那些漏洞不应该成为批判电影的原因。

“洛杉矶周刊”,六十五分。

“难以相信,这个剧本是两位编剧打磨了七年的作品,显然他们就是缺少生活历练的兄弟会孩子,脑海里充满了‘男人拯救爱人就能够拯救世界’的自我感动想法,甚至懒得对蝴蝶效应进行更多研究。

但更加难以相信的是,表演居然成为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