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之花瓶影帝七七家d猫猫

第948章 点石成金(第2页)

 

“纽约时报”不愧是业内泰斗,以全方位的深入报道制作一期专题,牢牢抓住这次“大象”登顶金棕榈的机会,再次展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以一篇深刻而全面的优秀报道,在舆论狂潮里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且,这依旧不是全部。

 

一切,正如尼古拉斯所料: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从欧洲到好莱坞。

 

“谁是安森-伍德从险些刷新电影历史的‘蜘蛛侠’到问鼎金棕榈的‘大象’,短短一年之内完成三级跳。”

 

“‘安森狂热’依旧在继续——‘大象’是如何拿下金棕榈的”

 

“点石成金!安森-伍德再次证明自己的独到眼光。”

 

本来,好莱坞正在等着看笑话,瓶试图转型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但真正能够成功的演员屈指可数。

 

至今为止,最赫赫有名的应该就是“公子”女郎金-贝辛格(ki-basger)在1997年凭借着“洛城机密”力擒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小金人的传奇故事了。然而,这样的童话故事在“造梦工厂”好莱坞也寥寥无几,更多时候,瓶永远都无法摆脱瓶的标签,最终在喜新厌旧的好莱坞里被淘汰被遗忘,从方方面面来看,安森应该也是无数浪里的一朵而已,

 

却没有想到,奇迹上演。

 

奇迹之所以被称为奇迹,就是因为困难、就是因为恢弘、就是因为罕见,一旦发生,就能够制造巨浪。

 

眼前,也是一样。

 

整个好莱坞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陷入震惊,呆若木鸡,他们没有想到“大象”登顶金棕榈,他们更没有想到安森在颁奖典礼之上的得奖感言能够掀起惊涛骇浪,从整个欧洲浩浩荡荡地席卷整个北美大陆。

 

停不下来!

 

当然,嘴硬的话依旧可以坚持,金棕榈是格斯-范-桑特的,又不是安森的;“大象”里,安森饰演的角色也无足轻重,瓶依旧是瓶,安森还是没有摆脱瓶标签,因为他没有证明自己表演方面的才能。

 

但真正聪明之人就知道,这些辩解已经没有意义——

 

金棕榈的份量,行业在乎,这就已经足够。

 

制片公司、制片人、投资人,这些掌握经济命脉的大佬们,他们知道金棕榈的意义,这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