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扶摇直上(第2页)
尽管“公主日记”的口碑表现平平,并没有赢得影评人的掌声,但电影依旧依靠准确的市场定位找到了自己的目标群众,“纽约时报”的星星之火也展开燎原之势,奠定了电影次周票房惊人跌幅表现的基础。
上映两周,“公主日记”累积票房也一举飙升到九千万美元,一亿美元的票房门槛一眨眼就已经近在咫尺。
和“尖峰时刻2”横向比较,制作成本只有两千六百万美元的“公主日记”已经早早宣布进入盈利阶段,顶住档期压力和宣传劣势,这部电影书写难以置信的票房轨迹,反而成为八月暑期档的第一個亮点。
甚至让“尖峰时刻2”和“美国派2”向形见拙。
于是,问题来了——
盖瑞-马歇尔能够复制“漂亮女人”的奇迹吗?
当年,“漂亮女人”着实太火热,最后北美票房高达一亿七千万美元,1990年的一亿七千万,仅次于“人鬼情未了”位居当年年度北美票房排行榜的亚军;并且为朱莉亚-罗伯茨赢得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公主日记”的话,奥斯卡提名暂时不说,这部作品最后北美票房是否能够复制“漂亮女人”的奇迹呢?
至少从目前来看,希望尚存——
那些因为“纽约时报”、因为安森而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们给予积极的反馈,毫无疑问再次引发热议。
从尼古拉斯的文字来看,安森的棱角和色彩格外鲜明,显然,这是一位精神世界异常丰富而深奥的年轻演员;但在电影里,角色限制了他的发展。
“公主日记”的叙事重点不在他身上,然而安森依旧以自己的方式赋予角色灵魂,并且拓展了可能——
其他戏份,暂且不说,人们普遍认为是导演或者编辑的功劳,但戴面具的那一幕,却留下深刻印象。
从眼神到动作再到气质,刹那惊艳,不仅让迈克尔变得完整,也不仅让迈克尔和米娅的互动弧线变得饱满,更重要的是,让米娅这个角色也更加丰富,这让观众不由回想起“纽约时报”的那篇专访。
安森,正在寻找也正在探索,正在试图探寻外型与角色之间的空间,以自己的色彩为表演注入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