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 演技入门(第2页)
影史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罗伯特-德尼罗在“出租车司机”里的演出,为了感受出租车司机的真实生活,也为了感受当初剧本创作的时代背景,他在纽约真正地当了三个月出租车司机,真实地感受到了男主角的那种迷茫和癫狂。
这是典型的体验派演技。
这种表演方式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疯魔不成活”,完完全全忽略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达到忘我境界。
在体验派演技的下面,又产生一个全新分支,方法派演技。
从全局来说,体验派和方法派本质是一样的,要求演员带入角色,以体验角色的经历和情感来完成表演;但区别在于,体验派要求演员百分之百遵循角色的情感,而方法派则允许演员替换情感对象。
简单举例,一位男演员扮演的角色要求在电影里爱上一个男人。
体验派的话,就要求演员真正寻找到角色身上的一个闪光点,然后爱上他。
方法派的话,则允许演员利用替代的方式,把角色想象成为一个女人,爱上他。
对于观众来说,可能看不出区别,但对演员来说、对对手戏演员来说,真情实感的温度却是不同的。
慢慢地,方法派演技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普及,以至于体验派演技退居二线。
原因,简单而直观。
体验派演技要求真正切入现实,如果演员扮演一位连环杀手,他总不能真正地行凶犯罪吧?
自然而然地,允许替换情感对象的方法派演技也就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好莱坞,越来越被广泛推崇。
整体而言,体验派/方法派的推崇者来说,他们坚信,角色的人生千奇百怪,没有人能够真正感受到他们的情绪,除非自己也经历过一遍,否则一切纸上谈兵的想象都是悬浮半空,并且带有自己的想象。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整个娱乐产业的全面亲民化、普及化。
伴随社交网络平台的全面兴起,草根艺人越来越多,并且在短视频强势抬头之后,流量节奏越来越快,艺人已经没有时间前往学院静下心来慢慢打磨基本功,没有任何演技可言的流量艺人全面攻占屏幕,在这样的背景里,愿意研究体验派/方法派的演员已经算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