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大辽的科举变迁(第2页)

极大地稳定了北宋初年,由太祖太宗皇帝北伐带来的大辽君民离心的悲观情绪。

 

因而,随着宋辽檀渊之盟议和,大辽在一代人就实现了盛世。

 

只是盛世之下必有隐忧。

 

先是萧太后于统和二十二年病重。

 

由于科举重策论,二策论并无客观标准。因此在之前二十多年,萧太后机会每次都要过问全辽州府县的科举情况,抽查其中试卷。

虽然有韩德让分担一部分压力,但终究还是累垮了身体。

 

在其后的五年见,尽管有韩德让的努力,但由于没有萧太后的直接监督抽查。科举考试的策论迅速成为官员结党攻讦的工具。

 

每个官员的立场从科举试卷中就注定了,相互之间不死不休。

 

等到统和二十七年归政,韩德让赋闲,科举迅速糜烂得无法收拾。

 

另一个是官员的考绩。在统和十年以前,由于北方百废待兴,哪些官员能耐高低,可以到当地走访一试便知。

 

统和十年以后,盛世之下,很难把地方的繁荣与衰败归结为时任的地方官的能力差异。如果这样归类,那差的地方将不会有人愿意去任命。官员之间能力的比较也显得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