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牛家一郎

第681章 :不仅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第2页)

 所以从一开始老乡们就制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不仅仅要数量,而且还要有质量!’

 简单的来说就是不仅仅要提高人口的数量,更应该要提高人口的质量,要高度的重视教育,实打实在下一代的教育和培育上进行投资。

 以前欧美的衰弱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教育出了大问题,快乐教育的盛行让普通人的子女几乎很难成才,而富人们实行的精英教育毕竟只是少数。

 最典型的一点就是以前的时候在欧美的大学里面、实验室里面、科研项目里面、高科技公司里面他们本地人的面孔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大量亚裔面孔。

 甚至于亚裔面孔还逐渐的占据了绝大多数,从高科技的实验室到高科技公司的技术领域内,这样的现象非常的普遍。

 尽管这些亚裔也都有着他们的国籍,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他们自身的教育出了问题,已经无法培育出足够多的科技人才,所以才不得不大量的引进全世界的人才。

 虽然表面上来说他们是很赚的,不需要花多少钱就可以白白的得到别人辛辛苦苦培养的优秀科研人才。

 但这是建立在自身强大、富裕的基础上,一旦衰弱,并且自身国籍不再具有吸引力的时候,这些人才就会迅速的流逝,而自身又无法培育出足够的人才。

 想要发展起来,想要和人在高科技领域进行竞争就会变得越来越无力,甚至于逐渐的被淘汰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曾经他们的日子实在是太好过了、太舒服了。

 在他们最舒服、最辉煌的时代,即便是普通人,哪怕是一个洗碗工的年收入都能够达到三四万美金。

 那个时代的美金那是真的美金,购买力非常的强大。

 而同时期我们老乡们的收入,即便是以那些职工的收入来计算,要知道那个时代职工的收入算是中高收入的,广大农村地区人的收入更低。

 而职工的年收入平均只有2000多,这是一年,不是一个月。

 仅仅从数字上来比相差十几倍,如果算是汇率的话,差距更是相差几十倍。

 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个年代有无数的人想方设法的想要移民出去的原因,因为这其中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在欧盟这边,即便是普通人的工资收入都要比我们学校里面的教学、比我们科研机构里面的科学家收入要高的多,所能够享受到的物质生活要更丰富的多。

 那个年代欧美人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傲视全世界。

 即便是没有什么文化、没有什么技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也都能够过上极其富足的生活。

 自然而然的,普通人对于学习的动力就会严重不足,因为即便是不读书也都能够过上很不错的生活。

 再加上学习本身就不是快乐、轻松的事情,再加上宣传快乐教育的理念以及昂贵的教育费用,诸多因素结合下,大家就彻底的躺平了、快乐了。

 关键是一代又一代人都可以这样快乐,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惯性,出现后来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老乡们已经过上了比起当年欧美人更加富足的生活。

 已经渐渐的有出现这种苗头的现象,有不少人读完初中就不想读书,选择走上社会参与工作。

 偏偏工作还很好找,关键是工资也高,能够让他们很快就过上自己一直以来想要的生活。

 这也让很多在学校里面的孩子看的心痒痒的,心思都会逐渐的不放在读书上,而是想着早点出来,反正也能够找到工作,也能够过上很不错的生活。

 自己根本就没必要在学校里面吃学习的苦,即便是将来考上了大学出来工作了,收入虽然是更高,可是更高的收入并不会带来生活质量上的大改变。

 这自然而然的很多人对于读书都是秉持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这显然是要不得的,尤其是越看越多的人都这样想的时候,教育就会出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