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洪峰噬阙(第3页)
在辽皇眼中,杨炯是个极为特别的人。他聪慧过人,却又重情重义,明明知晓结局,依然选择义无反顾。这与辽皇以往接触的那些追名逐利、老谋深算的权贵截然不同。
杨炯的所作所为,在他眼中,宛如一个为情痴狂的将军。然而,辽皇又很难相信,杨炯这样的俊杰会被儿女情长左右判断。
杨炯没料到辽皇会抛出这个问题,苦笑着看了耶律南仙一眼,语气中满是无奈:“我还有别的选择吗?她甘愿被囚禁于此,不管是真是假,我都无法坐视不理。”
“仅仅是为了儿女私情?”辽皇眉头紧皱,眼中满是不解。
杨炯缓缓摇头,神色变得愈发凝重:“从感情上说,我亏欠她太多。她毫无保留地付出一切,这份深情,我不能辜负。
从大华的利益出发,一个与我相识、相知的人掌权,更有利于两国百姓休养生息,维持和平稳定的局面。
往大了说,我认同他们的治国理念。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大华百姓并非生来就该种地,契丹百姓也并非天生就得放牧。同样,大华人不能只会种地,契丹人也不能只会放牧,我们应当赋予所有人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
辽皇静静听完,对杨炯给出的前两条理由,倒是认同。但一提到民族融合,他的眼神瞬间变得冰冷,内心更是充满抵触。
这些年,大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诸多变化,契丹百姓的生活愈发多元,放牧、经商、读书、种地,各行各业一片繁荣,国库也跟着日渐充盈。
可辽皇却敏锐地察觉到,契丹民族骨子里那份锐意进取的冲劲正悄然消逝。越来越多的契丹人从马背上下来,转而买房置地,试图以耕读传家。
太子和南仙主导的改革,仅仅推行了几年,就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这让辽皇心惊不已。
遥想当年,先祖凭借八百皮甲起兵,在各部落的鼎力支持下,才成功建立大辽国。多年来,先祖定下的辽华分治、以辽治华、用华不分权的祖训,一次次被历史证明其正确性,在辽皇心中,这是不容置疑的铁律。
在他看来,若是任由太子的改革持续推进,要不了几代人,契丹民族要么被大华彻底同化,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要么被赶回漠北,失去祖宗留下的这份基业。
一想到这些,辽皇心中的忧虑和不安愈发强烈,对于民族融合这一理念,他绝不可能有丝毫妥协。想到双方在这一根本问题上的巨大分歧,辽皇顿时没了继续交谈的兴致。
他目光冷冷扫过漫上玉阶的积水,声音冰冷道:“小子,你们败局已定。如今连老天都站在朕这边,我倒要看看,你们还能如何翻盘!”
话刚落音,辽皇便毫不犹豫地用力挥手下令。
身后飞狐司大总管心领神会,一步跨出,动作干脆利落地向空中连续扯出三发黄色信号弹。
刹那间,三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划破天际,耀眼的烟火在空中短暂绽放后转瞬即逝。
同一时刻,禁卫军们齐齐奔上昭德殿的玉阶平台,有的甚至熟练地抛出飞爪,攀附上屋檐,还有些迅速脚缠绳索,攀上梁柱。
杨炯紧紧盯着眼前这一幕,大脑飞速运转,各种念头在脑海中不断闪过,却始终猜不透辽皇此举的意图究竟为何。
就在他满心疑惑之时,皇城北门突然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紧接着,轰隆轰隆的声音如滚滚闷雷般迅速传来。
杨炯猛地抬头看去,当看到那汹涌而来的波涛时,瞳孔骤然紧缩,一股寒意瞬间涌上心头。
他来不及多想,声嘶力竭地转身大吼:“河水倒灌,撤退至高地!”
杨炯一人当先,踏尸跃至安德殿藻井残梁,忽觉靴底隐震,安德殿殿基竟随水势渐倾。
时,夜雨倾天,洪峰噬阙。
蟠龙柱迎洪而倒,琉璃瓦逐浪浮沉。
析津府皇城转瞬化作一片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