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改名最失败的十大城市(第2页)

 “可恨朕不能长生不老,不然任何人休想动长安分毫。”

 李世民率领大臣走出太极殿,他停下脚步,目光悠远。

 “诸位,与朕一起,再看一眼长安吧。”

 李世民的语气越发哀怨。

 有一种自家珍藏的珍宝,被败家子贱卖了的感觉。

 让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憋屈。

 “长安,寓意着长治久安,长安之名不该掩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

 大明位面。

 朱元璋迁都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

 “老大呀,当年天下未定,迁都长安之事一直没有着落。”

 “眼下四海升平,不如咱们商量一下,将都城迁往长安如何?”

 朱标还未回话,朱棣已经开始嘟囔起来。

 “我看不如何。”

 “爹,你派大哥多次考察和修缮古长安城,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迁都之事我本不应该反对。”

 “但是您想想,爹起事于江淮,身边的文臣武将大多数来自江南。”

 “你要是迁都长安,他们恐怕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您在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和气候条件都已习惯,况且爹您老人家年事已高,如何能舟车劳顿,千里迁都?”

 朱棣又从政治因素、地理位置、经济因素等方面,巴拉、巴拉讲了一大堆。

 朱棣分析得条条是道,听的朱元璋拳头都硬了,他心里已经放弃了迁都的打算,但是面上依旧嘴硬:

 “你这个臭小子,别以为咱不知道,你登基后,还不是迁都了。”

 “你能迁都?咱就不能迁?”

 “你,你,你……做人不能太双标。”

 谁料,朱棣根本不带怕的,一句轻飘飘的话,就将朱元璋怼得哑口无言。

 “爹啊,有句话叫做:此一时,彼一时。”

 朱元璋眼睛瞪得老大。

 咱洪武大帝需要你教?

 但是你小子说的有理,好气额。

 永乐大帝vs洪武大帝,略胜一筹!

 ……

 大清位面。

 乾隆把玩着酒杯,被打击到道心破碎的他,感觉自己又行了。

 “朕的诗,比合肥、驻马店有内涵多了。”

 “说起来长安,不正是明朝时候改成西安吗?”

 听到乾隆皇帝的自言自语,擅长提供情绪价值的和珅立马发挥了他的作用。

 “万岁爷哪里的话,您是天子,何须自降身份与他人相比。”

 “天下学子皆是您的学生,皆为您所用。”

 “依奴才看,在历代君王里面,除了那亡国之君李煜所作之诗词,流传下来的那几首,质量稍微比万岁爷强一点点。”

 “其他君王作诗的数量,绝对比不上万岁爷。”

 乾隆立刻被和珅哄好了。

 论作诗数量,他当仁不让,整个唐朝诗人所着之诗都没有他多。

 更何况那些只知道处理政务,不懂享受的帝王。

 “那是,朕一生作了四万首诗,数量上,谁敢与朕争锋?”

 “是啊,万岁爷在作诗数量上,那是一骑绝尘,无人能及。”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乾隆开怀大笑,看和珅的眼神越发柔和。

 “和珅,说得好,当赏!”

 “奴才谢万岁爷赏。”

 其他群臣羞得无地自容:皇上,咱们要点脸,行吗?

 ……

 天幕视频播放完后,经过短暂的黑屏,新的视频重新出现在天幕上。

 【华夏三座千年未改名字的城市,你知道是哪三座吗】

 历朝历代的人想要参与,奈何根本没有机会。

 几千年后的事,他们哪里知道。

 天幕视频开始娓娓道来。

 【第一:成都】

 【成都曾有蜀郡、蓉城的别称】

 【但成都这个大名自始至终都被保留了下来】

 【它是一座历史悠久却从未改过名的城市】

 【从战国时期开始,它属于古蜀国的领土,秦朝时期,成都成为蜀郡的治所】

 【蜀汉时期,成都是政治中心,唐宋之际,成都是西南政治经济中心】

 【成都二字是由当时的古羌语根据音译而成,意为蜀族人居住的地方】

 ……

 【第二:河北邯郸】

 【商代晚期就建立了名为邯郸的城邑】

 【朝代更迭,邯郸的名字一直不变】

 【“邯郸” 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

 【三国时张晏注释: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邯郸有成语之乡的美誉,如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一梦等成语都与邯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