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抢购獠奴(第2页)

但身为浅水伯爵,又是五品官,加九等勋,李逸只要不是强买强卖,巧取豪夺,正常买田几乎没啥限制了。

最过份的是,

哪怕李逸现在拥有几千亩地了,但他身为官,免课役,这些田不用纳田赋租调,一点不用。

也就缴点义仓粮,户钱。

这是大唐国家税制里很不合理的一处,但李逸是这个不合理税制的受益人。

满朝勋戚贵族官员们,都是这个制度的受益人。

所以大唐的基本税制是按丁征收,每丁每年,缴租两石粟,交绢两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麻三斤。每年还得服免费丁役二十天,闰年还要加两天。

如果每个课丁能实授百亩地,这个租调庸负担,倒还好。

但实际上,很少能足授,哪怕是开国之初,

尤其像关中这样的狭乡,地少人多,权贵、寺院又多,御宿川罗家堡的百姓,基本上每丁只分到三四十亩,而足额也仅能分五十亩。

以后再添人,甚至这三四十亩都没地分了,得有人死了退田后才能再分,但退的也只是口分田,一般也是原主子孙优先继承,

这样一来,在第一波开国授田红利过后,后面能分田的只有那些边疆之地了。

如果实授五十亩地,意味着租赋负担实际涨了一倍,要是只授三十亩地,那就是理论负担的三倍有余,而如果没能授田,却还是课丁,那这租庸调,就会压的人喘不过气,一遇灾荒病疾,逃亡就是必然。这种税制的弊端,朝廷应当有很多人都能看的到,但却没有几个提出改革的。

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唐,一直沿用这套制度,

门阀贵族的日子更好过,地位越发稳固,百姓越发压在底层喘不过气来,

于是府兵成为了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当府兵,却又只是庶族地主们的机会,一般百姓根本没资格,也没财力自备衣粮马匹弓刀,更不能脱产去训练打仗。

名门出身的杜十娘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甚至觉得这理所当然。

接下来,

李逸恢复职务,回到奉义宫做总监,差事倒也很闲,这是离宫,皇帝也不会常来,大家都很闲,维护一下奉义宫的草草就行,比宫苑监要清闲的多。

事情交给手下一套班子官吏们,李逸可以做甩手掌柜,每天中午在食堂吃完工作餐,回衙门再休息一会,下午两三点左右他就下班了。

他到奉义宫就做了两件事,一是公厨的伙食尾子,官员们均分。

二是在奉义宫也搞温室,蔬菜瓜果,韭黄蒜黄等种出来售卖给贵族地主大户们,赚了钱就跟原来在宫苑监一样,一分留做公廨钱,一分给官吏置办年节福利,一分充月俸以及补贴。

留做公廨的钱,一半做公廨办公、招待费用,一半则拿去一起放贷。

李逸早对大家言明,不许贪污监中钱财,不许监守自盗,不许克扣匠园丁的钱粮,这是底线,只要不犯这些,其它的什么迟到早退都是小事。

杜十娘她们也是很积极的来到高陵,

高陵县城在奉政塬下十里,相距不远。她们先是在县城买下了一座几亩的廊院,接着便是在塬上塬上买田置地。

买买买,

只要肯卖,价格好说。

一边买田,一边买牛买奴,还去施粥招佃,

到了晚上,

十娘都还很兴奋的跟他说今日又买下多少亩地,又看中了哪几块地,又买了多少牛,买了多少奴隶,招了多少佃户。

现在的奴隶是真便宜,

“最近长安新到了一批汉中来的獠奴,十分便宜,听说是左卫将军庞玉在汉中征讨集州獠所获,”

李逸也听说了庞玉在汉中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