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桑干河畔(第2页)
“裴寂、齐王前车之鉴,陛下这么快就忘记了吗还有去年太子在原州,驰猎无度致士卒逃亡过半,这事也忘了吗”
“大王息怒,陛下还没决断,那这事就还能争取。现在当务之急,是得赶紧回京,不然若是事情定下,可就再难转寰。”
李世民问,“无逸没有信带来吗”
“只传口信,怕书信误落他人之手。”杜如晦道。
李世民起身,在屋中踱步,一遍遍的转着圈,愁眉难展。
“克明啊,其实我原本想等回朝后,向圣人进谏,先全力对付江陵萧铣,扫清荆汉,既能保障巴蜀安稳,同时也能获得山南钱粮供给。
等将士们休养一两年,然后再东出征讨洛阳,先让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兽相争。”
杜如晦也知道这样较稳,
可时不待人,突厥咄咄逼迫,这次击败刘武周,可代北也依然还在其旧部苑君璋之手,朔方还有个梁师都,更别说处罗可汗还在定襄立了个隋王。
中原各方势力都在互相兼并大战,
长安天子又哪能坐的住,如果王世充和窦建德,其中一方吞并了另一方,那对关中李唐来说是极不利的。
还有山南江淮,江南岭南,这些地方,也都还割据着。
“等天气转凉,朝廷肯定要出兵洛阳的。还是得争取印帅,于公于私,都不能让太子掌帅印啊。”
要是太子跟裴寂一样打个大败仗,那大唐可再经不起这样的损失。
而且王世充可比刘武周厉害,王世充在中原熬战,不管是对李密还是对李唐,又或以前对诸路义军贼匪,其实王世充都往往是以少胜多,胜多败少的。
王世充只是先天不足,胡人出身,又没有自己的基本盘,从江都北上洛阳,一直受到掣肘,又遇到李密死磕,加上李唐趁虚入关中,也在东面北面挤压,
可就这样王世充都能越战越强,可知他的难缠,太子建成肯定不是其对手。
去年王世充就趁河东大战之机,
杀了伊州总管张善相,把洛阳西南几州拿下,如今又杀邓州总管熊四郎,紧接着还夺了汉水重镇襄阳。
这已经堵到关中的武关外了,甚至是跟江陵萧铣接上头了。
而王世充年初还跟处罗可汗结盟,把侄女和亲突厥,从突厥那得了几批战马了。
“我觉得太子有一个想法倒是对的,
王世充夺山南之邓、襄,显州杨士林也暗中与他勾结,倒确实是得先派兵出武关,夺回襄、邓,然后讨伐显州杨士林,
而且李逸也确实适合挂帅统兵。”
李逸去年在河东立下的那些军功,已经没有人能够置疑他的军事才能,虽然看似每一仗平平无常,可李世民在柏壁的时候,经常分析李逸打的仗,
越琢磨越觉得不简单,李逸每一仗都是早有准备,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不冒险,都是谋定后动,他能化被动为主动,牵着敌人鼻子跟着他走,
在他的预设战场打仗。
没有什么华丽精妙的战术,可就是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日拱一卒的赢。
他觉得李逸用兵,可用一句点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让河间王孝恭和李药师、许绍,顺长江而下,进攻牵制萧铣,不让他能够跟王世充联合,
然后李逸出武关,顺丹水而下,先收复邓州、南阳,然后取襄州,再攻汉东的杨士林等,
我则兵出潼关,驻军新安,牵制王世充主力,引而不发,等无逸那边收复襄邓,我们再进军攻河内、襄城,把洛阳外围一点点扫清。”
“扫清外围后,最后就可以长期围困洛阳,洛阳这几年一直缺粮,只要剪除外围,洛阳最多能困守一年。”
采用这种战术,主要还是为了保存实力,避免太大消耗,而被窦建德、萧铣等趁虚而入捡便宜。
对王世充这个对手,李世民可从不敢轻敌大意。他研究过王世充数十场战斗,对他了解很深,也很忌惮,这是个很厉害的对手。
而他相信太子对王世充可能不够了解,过于轻敌,或是急于求成,怕他率大军直抵洛阳城下,犯当年李密打洛阳一直犯的错。
“克明你也早点休息,我们明日一早就先回长安。”李世民道。
“要不明早我先行一步,我回京后先找无逸好好谈谈,跟他通通气先。”杜如晦道。“他如今虽立有大功,父子都封国公,但他今日能让人送口信来,说明他依然心属大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