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刘墉轶事(第2页)

 乾隆皇帝的皇额娘、此时的太后,许久不见刘墉前来请安,便派人打听情况。得知缘由后,太后告诉乾隆,表示此书并无大碍,不过是前朝康熙爷时期没落官宦子弟的些许不满,禁了便是,切不可寒了当今忠良之臣的心。随即又带人前往刘府探望刘墉。

 太后见到伤痕累累的刘墉,心头一颤。无意中顺口说了句“我可怜的孩儿哟你可受苦了!”。机灵的刘墉听到这话,用尽全身力气爬起来给太后磕了三个响头,并说道“孩儿害娘亲惦记了,孩儿有罪”。就是这么一句感恩之言,刘墉和太后便成了母子,太后还把佩戴的朝珠赏赐给了刘墉。

 那时,刘统勋担心刘墉再生事端,以家中老母无人照料为由,将刘墉遣回山东诸城老家。

 这就是刘墉在回山东之前的经过,这些事儿,傅恒有所耳闻,只是有太多的内情不知道。

 所以听到刘墉结结巴巴的回答后,他顿了顿,又道:“我对刘公子的过往有所耳闻,不知刘大人可否细细讲给在下听听?”

 刘统勋看了一眼刘墉,缓缓说道:“既然傅中堂有兴趣,那我便简略说说吧。”他清了清嗓子,继续道:“墉儿自幼聪慧,熟读诗书,在他年少时,便已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刘统勋回忆起刘墉小时候的点点滴滴,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那时,他常被召入宫中,为皇上和皇后娘娘解闷,深得他们的喜爱。”

 傅恒听得津津有味,插话道:“哦?如此说来,刘公子与皇上的交情颇深啊。”

 刘统勋点了点头:“正是。雍正爷在位时,墉儿便与当时还是太子的皇上相识,两人关系密切。后来皇上登基,对墉儿也是颇为赏识。”

 刘墉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父亲讲述自己的过往,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父亲的教导和皇上的信任。

 傅恒若有所思地说道:“难怪皇上对刘公子如此器重,原来还有这层渊源。”他看向刘墉,眼中满是赞赏:“刘公子,你可要好好为朝廷效力,莫辜负了皇上的期望。”

 刘墉郑重地回道:“傅中堂放心,刘墉定当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

 此时,夜已深了,傅恒起身告辞。刘统勋和刘墉将他送至门口,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各有一番思量。

 转眼春节将至,整个北京城都热闹了起来。尤其是买卖行当,更是热闹的一塌糊涂。你且看那当街叫卖的此起彼伏,在看那讨价还价的沸沸扬扬。

 卖油的、卖面的、卖煤的、卖碳的、卖鸡鸭鹅的、卖蛋的、卖葱的、卖蒜的、卖糕点的、卖糖果的、卖水果的、卖肉的、卖菜的、卖对联的、卖鞭炮的……各类摊位琳琅满目,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整个北京城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我、刘墉和父亲刘统勋也一同出门置办年货。我们穿梭在人群中,感受着这喜庆的节日气氛。

 刘墉看着街边的摊位,心中不禁感慨:“这年味真是越来越浓了啊!”

 刘统勋微笑着点头:“是啊,春节是咱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大家都盼着这一天能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地过个好年。”

 父子三人边走边聊,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一家卖对联的摊位前。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字体、各种寓意的对联,红彤彤的一片,十分喜庆。

 刘墉仔细挑选着对联,突然,他的目光被一副对联吸引住了:“上联:春回大地万象新,下联:日暖人间千家乐,横批:吉祥如意。”他念了一遍,觉得这副对联寓意美好,很是喜欢。

 刘统勋也看了看这副对联,点头称赞道:“嗯,这副对联不错,词句吉祥,寓意深远,就买它吧。”

 刘墉付了钱,拿着对联继续往前走。我们又来到了一家卖鞭炮的摊位前,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鞭炮,有长的、短的、大的、小的,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我看着看着这些鞭炮,心中有些痒痒,就对刘统勋说道:“父亲,我们买些鞭炮回去吧,过年的时候放鞭炮,才有年味。”

 刘统勋想了想,点头同意了:“好吧,那就买一些吧,不过要注意安全。”

 我高兴地挑选了一些鞭炮,然后父子三人一起往家走去。一路上,他们又买了一些年货,直到傍晚才回到家中。

 回到家后,单莹嫂子、格格、张成两口子及孩子们开始忙着搬东西,熬浆糊贴对联、挂灯笼。刘墉小心翼翼地将对联贴在大门上,看着红彤彤的对联,心中充满了喜悦。

 贴完对联,刘统勋又让我将灯笼挂在屋檐下。我和张成架好梯子,将灯笼挨个挂好,然后点亮了里面的蜡烛。顿时,红彤彤的灯笼照亮了整个院子,孩子们又蹦又跳,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