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刘墉罪己(第2页)

 伏乞陛下圣裁。

 罪臣刘墉 敬上

 写罢,刘墉小心将奏章封好,命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数日后,京城皇宫。乾隆坐在御书房,看着刘墉的奏章,脸色阴晴不定。一旁的纪晓岚察言观色,小心说道:“陛下,这刘墉此番言论,实乃真心悔过,还望陛下三思!”

 乾隆沉思片刻,说道:“刘墉啊刘墉!罢了!罢了!你和你的父亲一个模样,事事为国着想,为民请愿!看在你如此诚恳之上,朕……”

 纪昀忙道:“陛下,英明!虽说这文字狱乃是维护朝廷威严之手段,若轻易实施,恐生乱子,于我大清不利呀!”停了一下,纪昀继续说道:“俗话说‘正人先正己’,难道陛下也要给自己定一罪名否?”

 乾隆听了很是疑惑地看着纪晓岚说道:“朕?朕何罪之有啊?”

 “陛下!请你仔细想想看,每到大早朝之日,陛下您坐在何处?”纪昀诡异地说道。

 “乾清宫宝座之上啊!怎么了?”乾隆仍然疑惑地反问道。

 “陛下!那乾清宫龙椅的上方挂着什么?”纪晓岚仍然诡异地说道。

 “那宝座之上挂着‘正大光明’匾额……”乾隆说着说着猛然间捂住了自己的嘴,不敢再往下说了。

 纪晓岚躬身低头说道:“陛下经常坐在那里,难道是想着恢复大……”乾隆赶紧上前捂住了纪晓岚的嘴,左右看了看没人说道:“这刘墉真是祸根,差点把朕也拉入这祸事之中!不过更可恨的是那些借机搞事夸大事实者!朕决不轻饶!朕命你,带领大内侍卫结合都察院严查朝中官员借机报复、夸大事实,大肆设立文字狱者。一旦查实给予严惩!”

 “微臣遵旨”纪晓岚领旨去了。乾隆重新颁布旨意昭告天下,如果再查关于针对大清朝廷的诗书字画时候,绝不能夸大事实,引起天下文人不满。更不能牵连众多,使其背道而驰。

 不久,旨意传出,乾隆虽未完全停止文字狱,但对其规模和力度有所控制,也对一些因文字狱受牵连的文人予以赦免。

 消息传到江苏,刘墉稍稍松了口气,然而他知道,要彻底改变这局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刘墉的罪己奏章,也传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民间对刘墉的评价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他能知错能改,勇于承担责任,是个有担当的官员;也有人觉得他犯下大错,虽有悔过之心,但造成的伤害难以弥补。

 在江苏的一家酒楼里,几位文人正在讨论此事。“这刘墉虽犯下过错,但能如此深刻自省,也算是难得。”“哼,他害得多少文人受苦,岂是一封奏章就能弥补的?”“不管怎样,如今皇上对文字狱有所控制,也算一件好事。”

 在江阴县江苏学政衙门,刘墉收到了各方的来信,有指责的、也有表示理解和期待的。

 刘墉看着这些信件,心中感慨万千。单莹嫂子在一旁宽慰道:“老爷,您已尽力弥补,不必太过忧心了!”

 刘墉说道:“夫人,我只盼能早日消除文字狱带来的阴影,让天下文人能安心写诗作画,让百姓敢于说话!不然,我心难安呀!”

 此后,刘墉更加专注于学政之事,努力为学子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他时常与学子们交流,只要他们不涉及到攻击、抹黑大清王朝诗词书画,便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刘墉在书院讲学之时,时常对学子们说道:“学问之道,在于思考与表达。如今虽仍需谨慎,但大家当秉持真心,追求真理,才能使我大清长治久安。”学子们纷纷点头,眼中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狱的影响逐渐减弱,文化氛围也逐渐活跃起来。刘墉的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但刘墉始终不敢松懈,他深知稍有不慎,可能又会重蹈覆辙。

 每到宁静的夜晚,刘墉便独自在书房,对着烛光默默祈祷:“愿我大清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永无文字之祸。”

 时光转眼到了乾隆二十七年春末,刘墉和我、付钰等人在扬州视察学政。突然接到了江苏巡抚庄有恭的钧谕,说乾隆江南巡游即将到达江苏。

 刘墉呆呆看着文书,停了好长一会儿摇头说道:“我们的这位皇帝呀!真是喜欢玩儿!想起一出是一出!刚刚结束西北战事,不在宫里待着,让百姓休养生息,咱也不知出来干什么?唉——!”

 于是带领我们立刻返回了江阴的江苏学政衙门。布置好学政衙门的一切事务,整理衣冠,带上学政衙门所有官吏前往扬州准备接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