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记玉全四美
第63章 视师当如佛(第2页)
四儿回忆起曾经翻阅过的佛经,上面记载着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之际,曾感慨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句经文犹如一道灵光,照亮了他内心深处的疑惑。
或许正是因为人们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妄想与执着,才无法看清自身所具备的本自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而那些被视为良师益友之人,虽然他们可能有着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但相较于佛陀那圆满无碍、慈悲无量的境界,终究还是有所不及。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因此否定老师们在引导众人走向正道、开启智慧之门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想到这里,四儿觉得自己对于“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这句话的理解仿佛又深入了一层。但他知道,佛法的奥秘深邃无比,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领悟,才能真正洞悉其中真谛。
四儿忽然觉得这念头又带偏了当下听经之心,忙又收摄心神,恭敬聆听:……佛言:“弃爱欲作比丘,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如毛发。常当怖畏于地狱痛苦,远离于谀谄,是为清净。”
“云何为缺戒也?”
佛言:“求色。”
“云何为求色?”
佛言:“其人意念我持戒自守,使我后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如是为乐爱欲,是为缺戒。”
佛告颰陀和:“其有欲学是三昧者,清净自守、持戒完具,不谀谄,常为智所称誉。于经中当布施、当精进,所志当强,当多信、当劝乐,承事于师视当如佛,得三昧疾。设不恭敬,轻易欺调于师,正使久学是三昧,疾忘之。”
佛告颰陀和:“是菩萨若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是三昧,当视如佛常尊敬,不当持谄意向。菩萨不得有谄意,常当至诚,常乐独处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请,自守节度,所有趣足而已。经行不得懈卧,如是经中教。学是三昧当守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