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说吧,你小子又憋着什么坏?(二合(第2页)

陈默赶紧继续表述:“首长同志,类似跟我一样的人,基层部队有很多。”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装甲侦察连以前有个挺厉害的兵,也可以说是大智若愚。”

“他非常上进,但不善言谈,每走一步,每进步一点都像是抱着无限的希望一般,紧紧抓在手中。”

“他的军旅生涯很短,还不到半年,可他在基层单位短短的时间内,付出的努力是别人的三倍,很少有人看到他的努力,但他依旧质朴到近乎偏执的进步着。”

“前段时间裁军,他被裁掉了,跟我是同年兵,就是石门地区的人,结果是黯然回乡,他的愿望很简单,只想好好当一个兵。”

“首长同志,侦察连很难,对别的单位来讲,我们是一群无所不能的侦察兵,但对我们自己来讲,侦察兵的使命就像一把剔骨刀,时刻的提醒着我们成长。”

“我们连还有一个一级士官,家在陕北那边,参军之前家里穷的连条像样的裤子都没有,吃野菜窝窝头吃到双眼发绿,说个话都能累到双腿打摆子。”

“自从参军,进入侦察连,一开始他身体素质不行,全连的老末,连长看不上,排长不待见,战友嫌他拖后腿,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努力训练,在一次比武中,从全连老末一跃成为全师前三。”

“从此破茧成蝶,一飞冲天,可是在前几天裁军中,依旧被裁掉了。”

“我记得很清楚,那名老兵临别的前一晚,还对我说,让我好好把握当兵的机会,他离乡时,全村的老少都出来送别,三步一回头,五步一磕头的离乡,光荣参军。”

“他说,他不知道该怎么跟家里解释,被裁掉的事情。”

陈默语言渲染力很强,几句话就勾勒出一副基层战士,逆袭后郁郁不得志,最终被裁军不得不离开的画面。

会议室内,刚才还沉闷到极点的氛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消失于无形。

毕竟,在场的人都是从艰苦年代过来的。

袁校长,何政委两人都没有吭声,但听陈默东拉西扯的说了这么多,大致也猜到了他的用意。

一个陆院,从来没考虑建立士官学院的另一层用意。

辩论,每句话,每个铺垫都是有目的的。

曹红义似乎也忘了,刚才陈默说他不专业的事,只是皱紧眉头道:“你叫陈默对吧”

“你讲的故事很感人,但我想知道,这跟你要回答的问题有关系嘛”

“裁军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这些你说了也没用,无论是军队还是国家,总是要发展的。”

“是啊首长,裁军不是我能议论的。”陈默笑了笑,继续道:“但建立士官学院,也不是单单为了信息化部队。”

“我出身基层,也懂基层,像我刚才讲的那些同志,他们如果不符合提干的要求,士官学院不正是他们另一条出路嘛”

“这是兵的前程。”

“首长。”陈默面向曹红义敬礼道:“您说建立一个士官学院太过浪费财力,人力,资源,耗时也太久。”

“但您还记不记得,除了建立一所士官学院之外,临时找一处基地就能进行培训,这也是我一开始的建议。”

“把这个范围缩小,反正都要实验,为啥不能给基层一些渴望进步的战士,一次把握自己前程的机会呢”

“我相信只要我们培养到位,所收获的成果,绝对不是随便找一个单位,就能比拟的。”

“首长,请给兵一个前程,给广大士官一条能够规划职业的路。”

给兵一个前程这种话,都被陈默给搬到会议室来说,曹红义还能说什么呢。

他盯着陈默看了半晌,才摇摇头道:“你想的太简单了。”

“培训基地确实可以整,那具体培训谁我们陆军这么多单位,培训谁不培训谁,该怎么处理”

“培训之后,实验怎么搞没有成建制的编制,连武器都没有,单凭一个基地能做出多少改变”

“小子,我知道你个人军事素质厉害,还会点心理学运用能力,但,这不是用来模糊问询的手段。”

曹红义说完,深邃的双眸再次看向陈默。

他作为战役学老教授,可不光是表面上那般咋咋呼呼,活了大半辈子,真可以说他吃过的盐,都比陈默吃过的饭多。

曹教授太清楚陈默的目的了。

这个列兵学员,进到陆院使劲的表现自己,无非就是两个目的。

其一,想一脚踏入时代,主动陷身大势,想推动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

其二,展现天赋,进入高层视野,铺垫人脉,为未来军旅生涯打基础。

这些,曹红义心里都清楚。

并且,他承认面前的年轻人很有能力,也很有胆魄,但提议不行就是不行。

投入太大,最终很可能弄巧成拙。

会议室内的人,听到这里,都知道建立士官学院的计划,要彻底搁浅了。

很多好的规划并非适合当下,这个新学员的理念很超前,但不适合眼下的陆院。

其实谈话到这种程度,若是换成别人,肯定就无计可施,老老实实回去上课得了。

但陈默不是。

他没那么轻易的认输。

1999年的这个蓝军营,他是非要搭上这趟快车不可,因为紧接着就是信息化部队的组建,这才是大头啊。

“首长,请问您平时去图书馆嘛”陈默冷不丁的突然开口。

“不常去。”

曹红义微微摇头,道:“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你若是想告诉我通过阅读和学习,又跟士官学院攀上关系,我可不信。”

老曹作为战役学教授,他并不认为眼前的年轻人,还能折腾出什么动静。

陈默可不管他信不信,只是自顾自的说道:“首长,您如果常去图书馆,应该会发现在公共区第五排第三层有本《中南半岛战争解析》。”

“在第三十六页第二段中,记录了老美的101直升机师组建时的一段介绍。”

“首长,您一直说实验,实验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或者说成功之后,难道信息化就停滞到一个营或者一个团规模,不再往下进行嘛”

“其实培养人才的初衷,根本就不是为了实验部队而准备,真正是为了成功之后而筹备。”

“您说培养谁,这很简单,目前不是有几个装甲单位正在整理演习数据嘛整理好之后就让这几个单位自觉申请,接受培训。”

“至于说培训之后,实验怎么搞,武器怎么搞,这些并不冲突,他们来自各个装甲单位,信息化改变的只是作战思维,又不是改变整个作战规模。”

“我们完全可以在培训结束后,由一部分学员回到原单位接手武器设备,跟别的单位来一场实打实的对抗,无论输赢,这数据不就来了嘛”

“输,基层一线战士,有很多同志可以帮我们查找原因,纠正错误,赢,并且赢的很容易,战斗力明显提升,这不就是改变作战思维后所想要的成果嘛”

“只要实验成功,培养的这一批人,可以随时投入到更大规模的部队当中,他们就是未来单位的中流砥柱。”

“连老美大名鼎鼎,且技术含量较高的101直升机师都采用这种模式,我们为什么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