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难不成刚才那场辩经,是为了给扳倒孔家做准备?(第2页)

 国子监中的大儒无数,但能够和陆德明比肩的确实是没有几位。

 陆德明见许敬宗坐下,微微一笑,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许敬宗也还给他一个微笑,随即开口说道:“何以释古今之异言?”

 这个问题一出口,顿时赢得满堂哗然。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国子监里最不缺的就是学问大家,虽说国子学和太学之中,庸庸碌碌之辈居多,但那种人根本就不会出现在这种辩经的殿堂之中。

 许敬宗的问题,一语中的,直戳训诂学的本质。

 所谓训诂学,所钻研的是解释经典,说白了就是研究那些古老学问中晦涩难懂的部分。

 语言这种东西自古以来就暗合音律,拼凑成词语或者句子也有一定的规则。

 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某些学问可能已经亡佚了,流传下来的某句话,能出现一百种解释。

 但是通过训估学的钻研,可以通过音律,或者说其他的规则,来确定出这种学问的本质。

 以有知来探未知,还原学问的本貌。

 想要研究训估学,非大毅力者不可!

 而许敬宗能问出这种问题,说明他在训沽学方面也是下过苦功的。

 稍微懂些训沽学门道的人,哪怕心底再看不起许敬宗也沉默了。

 尉迟宝林却是满脸的古怪之色。

 相比于别人,他对许敬宗的了解更深。

 如果单从学问的广博而言,这世上恐怕没几个人是许敬宗的对手。

 作为修史大家,许敬宗一离开国子监,愣是逼的孔家去找外援,才能顺顺当当的把《氏族志》修撰出来。

 这是许敬宗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再加上性格极其随和,以至于让人下意识的忽略了他在学问上的建树。

 或者说,学问这种东西在许敬宗的身上,只是某一个并不算起眼的闪光点而已。

 “大掌柜跑到这里来,一定有所图谋,竟然连德明先生都要配合他…”

 尉迟宝林挠了挠下巴,眼珠子滴溜溜的转个不停。

 柳家同时树立了孔家和薛家的两个强大的敌人,许敬宗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哪来的闲工夫跑到国子监来辩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