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晋文公概述(第2页)

 在曹国,曹共公对他极为无礼,竟然趁他洗澡时偷看他的骈胁。这种羞辱让重耳深感愤怒,但他依然将这份屈辱深埋心底,等待着复仇的时机。他深知,此时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曹国抗衡,只能隐忍。在宋国,宋襄公虽然自身实力有限,但依然对重耳以礼相待,并赠送给他车马。这份恩情让重耳铭记于心,他向宋襄公承诺,日后若能回国执政,定当报答。在郑国,郑文公对他态度冷淡,不予理睬,这让重耳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但他没有气馁,继续前行。而在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相待,与他宴饮交谈,询问他若日后回到晋国,将如何报答楚国。重耳回答道:“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这份承诺,既展现了他的大度和智慧,也为日后的城濮之战埋下了伏笔。当时,楚成王听后,哈哈大笑,认为重耳不过是个落魄公子,日后定会为他的承诺所累。

 在这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中,重耳风餐露宿,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也深刻体会到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有人在困境中帮助他,有人却对他百般刁难。但正是这些磨难,锤炼了他的意志,让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他在流亡过程中,也见识到了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政治局势和军事制度。在齐国,他看到了齐国的富足和繁荣,以及齐桓公的雄才大略;在楚国,他感受到了楚国的强大和文化的独特。这些宝贵的经历,为他日后治理晋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终于,命运的转机在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悄然降临。此时,秦穆公看中了重耳的才能和潜力,决定大力支持他回国复位。秦穆公认为,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若能帮助他回国执政,必将成为秦国在东方的有力盟友。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率领着秦军渡过黄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晋国。他深知,这是他实现抱负的关键时刻,不容有丝毫差错。于是,他果断行动,联合秦军和晋国国内支持他的势力,手刃晋怀公,成功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开启了晋国历史的新篇章。当重耳登上晋国国君宝座时,他望着眼前的晋国大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责任感。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复兴晋国、成就霸业的重任。

 重耳即位后,深知要想让晋国强大起来,必须广纳贤才、励精图治。他重用了那些在流亡期间始终追随他的贤能之士,如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这些人在他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共同为晋国的发展出谋划策。狐偃负责制定战略和政策,先轸统领军队,赵衰管理政务,贾佗负责外交,魏犨则负责军事训练。他们之间配合默契,为晋国的繁荣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推行了一系列英明的政策,在经济方面,实行通商宽农的政策,鼓励商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他降低了关税,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减免了农民的赋税,鼓励他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得晋国的商贸日益繁荣,农业生产也蒸蒸日上。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原本因战乱而荒芜的土地,逐渐被开垦,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人才选拔方面,他明贤良,设立了一套完善的选拔制度,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无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才能,都有机会在晋国的朝堂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国内人才的积极性,使得晋国的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充满了活力。一些原本被埋没的人才,因为重耳的这一政策,得以脱颖而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激励机制上,他赏功劳,对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给予丰厚的赏赐和荣誉。无论是在战场上立下战功的将领,还是在朝堂上出谋划策的谋士,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一政策,激励着群臣为国立功,奋勇向前,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将领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战功,奋勇杀敌;谋士们则绞尽脑汁,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

 在军事方面,他创三军六卿制度,将晋国的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合称为六卿。这一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晋国的军事指挥效率和战斗力。六卿之间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使得晋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提升,为晋国在诸侯争霸中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上军负责战略决策,中军负责主要作战任务,下军则进行辅助作战。六卿各司其职,确保了军队的行动迅速、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