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焕发的青春女儿养了一只猫

第14章 上课(第3页)

他现在看的都是高中课本了,初二的所有课本都已经看过三遍,全都能背出来了,有空的话搞搞设计,写写文章,写几首歌,它不香么?

《生活在于发现和创造》是他最近要写的文章。大纲已经拟好了,只需要往里面填充内容和画图了。基本上就是看到什么让人为难的事情,想到能设计个什么东西,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但是想要全世界都没有的设计,有是有,但不多,留着专利给自己不好么?所以创造的东西最好还是贴近生活,比如乡下种的玉米,有时候一个移苗器能直接移苗,一个手工的机械式剥玉米粒的机子可以不用把手搓的通红,简单又实用。

南方割稻子总是一只手抓着镰刀,一只手要扶着禾的腰部,自己还要弯腰,设计一个不用弯腰就能把稻子割成一排的工具很难么?不难,唯一的要求就是镰刀要锋利,为什么大家都想不到?因为人有个从众心理,人们习惯了那样操作而已。

坐在最后并不意味着没人管束,这不,文建凡就在物理课被老师逮了个正着,作为典型的上甲课做乙事,文建凡准备接受批评,毕竟是自己的过错嘛。

偏生这机械制图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物理周老师看了李旭东的几页图纸之后,顿时惊为天人,不仅没批评,还表扬了文建凡同学刻苦钻研的精神,还鼓励他发明创造,如果有什么感觉到为难的知识点,老师绝对会给予指点。

就这样,文建凡出名了,物理课老师也不管他了。现在,他唯二还感兴趣的课程就只有美术和音乐了。制图也需要美术功底,但是要他练习画画,他又不愿意,他喜欢光和暗交织的作品,就如同望城到星城的雷锋大道交汇口的那个雷锋的图像一样,寥寥数笔,就是雷锋的笑脸。

音乐他是想拜师的,一个人的水准达到一定程度,还是需要老师来指点的,不然提高的速度会很慢,就像他现在的二胡水平一样,不管是表达喜庆的还是表达悲凉的作品,总缺少一种意境。

可是现在整个一中,教画画的老师只有一个,教音乐的也只有一个,人家上课都累得不想讲话了,再去求人家,似乎有些不合适。

真正想学二胡,还是要去省京剧院或者是花鼓戏剧团找老师的,可惜这方面的人文建凡一个都不认识,想求个师傅都找不到门路。

期中考试,文建平的成绩还不错,英语成绩居然拿了满分,别的科目因为粗心扣了点分数之外,作文也扣了点分数,平均成绩还是很不错的,达到了九十五的平均分。

文建凡这小子更是不声不响的拿了个年级第一的总分,语文扣了零点五分,剩下的包括英语在内全是满分。

开家长会的时候,嗲嗲娭毑齐上阵,都是自己的孙子,成绩也都不错,他们读书的事情从来就不需要家里人操心。没什么例外,还是文建凡得到的表扬最多,当然,私底下的批评还是有的,再怎么样也不能装病啊。

俩兄弟的同学现在他们也认识了一群了,玛德,都是些干部子弟,有些还是高级干部的子女,还有很多同学总是把建平和建凡搞错,两个人长得太像了,所以俩人各自的朋友也成了共同的朋友。

前世两兄弟是在凉山参加的高考,加了二十分的少数民族地区分,两兄弟才进的大学,这次文建凡决心进北大或者是北外,(外交学院)题目虽然还记得,但那是在川省考的,这要在湘省考,估计题目也会不一样,到时候再说吧,还要写封信叫老爹老妈在蓉城安心工作,明年两兄弟会去蓉城看他们的。

秋交会的时间都已经过了一个月,文建凡的新书也写了一百多页,就没再继续写下去了,直接交给了干爹,聂伯伯那边,文建凡也上交了一份创造发明,两边都不得罪。

其实两位领导出差,根本就不可能带上他,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哪怕是他们自己的儿女,他们都没带过,怎么会带上文建凡这个外人呢?一切还是得靠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