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古人看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感受东方美学!(第2页)

 【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公元1420年登基十八年后的朱棣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迁都北京,所谓“天子守国门”就此展开……】

 看到这里,天幕上地图骤然缩小,显现出神州大地黄河流域等特征,而北京那一块被着重标注。

 看到这里,历朝历代老祖宗们算是知道北京在哪里了。

 “原来北京就在这里啊?”

 大秦,始皇帝更是长吁了口气,好家伙,这不是把首都迁到家门口了嘛?

 就不怕匈奴南下,第一个把首都给打没咯?

 首都不都应该设在腹地嘛?

 看天幕上这大明的疆域,这也没有深入腹地啊,甚至于是咽喉位置了。

 还真是够自信的。

 难怪说“天子守国门”呢,不得不说,这样的气魄瞬间得到了始皇帝的认可。

 三国时期。

 曹老板也是看着北京位置若有所思。

 “幽州啊,这个位置定都,似乎,有点意思啊!”

 北拒匈奴,南可一路之下,遏制中原,真是个好地方。

 一时间,一众军事谋略家都开始思考其中深意。

 大宋,赵匡胤无奈的看着天幕上的介绍,一脸的渴望。

 “朕,也想天子守国门啊!”

 可惜,那个位置,打不过去啊!

 而元清两朝则关注的是天幕上的建筑。

 这建筑还有几分是咱们留下的影子呢?

 大明。

 朱棣一脸兴高采烈的看着天幕对其的介绍,很是满意。

 没错,这就是我。

 也只有咱才有这等气魄。

 绝对不是因为那里是咱的封地,咱就是要让首都过于靠北,以此激励后代子孙,直面凶险,从小养成忧患意识。

 正当朱棣如此想的时候,天幕也说出来同样的话。

 【作为首都,太过于靠北,朱棣做对了嘛?

 虽然北京地处华北平原最北端,但仍然被山水环抱,位置极佳。

 东南方向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冲积平原,直面渤海。

 西北方向,燕山与太行山在此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位置恰好位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地带。

 所以,此地向北可挟持草原,向南又能统御平原,此地之战略性可想而知!

 这也是除了朱棣外,辽,元,金,清等纷纷定都北京的原因。】

 看到这里,历朝历代老祖宗们连连点头,这个观点很新颖。

 毕竟,山海关的重要性历朝历代古人都知道,在此定都,背靠燕山,面向渤海,具有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要么江山永固,要么与国同存。

 【而定都于此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向世人传递一个重要观点。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这便是“以中为尊”。

 为了进一步彰显身份和地位,数千年来,帝王们都做出了一致的选择,营建一条线,一条无与伦比的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