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来朝酷酷的橙子

第206章 传奇伊始(第2页)

 李世民: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

 他大致也能听明白主播所说的体育生和文化生,小时候只对骑射感兴趣,对经史子集不太精通。

 虽说对圣贤之道不精通,但也没有到严重偏科的地步。

 只是相对来说,他更喜欢马上功夫罢了。

 还别说,之所以对骑射感兴趣,可能就是跟他从母亲那里遗传下来的血脉有关系。

 母亲身上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脉,天生就适合战斗。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身上流淌着尚武的血液。

 “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出任治礼郎的高士廉对年幼的李世民极为器重,主动将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

 “其外甥长孙无忌此后也成为大唐的开国功臣,而高士廉自身在玄武门之变中协助李世民夺得了政权。”

 高士廉:当初我一眼就看出皇上长大后有大出息,这才果断的把外甥女嫁给皇上,现在看来,我的眼光果然没错。

 他当初就有听说李家老二聪明伶俐,后来亲眼看到时,就断定李家老二贵不可言。

 再根据当时动乱的环境考虑,他猜测李家老二一定可以建功立业,闯出一番大名堂。

 也正因此,他当即就存了拉拢李家老二的心思。

 他不仅把外甥女许配给李家老二,更是把外甥长孙无忌也一并介绍给李家老二。

 后来随着李家老二一路成长,他越发发现自己的决定有多么正确。

 “李世民在史书上第一次展露头角时才十六岁。”

 “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表叔隋炀帝巡游北塞,被突厥可汗率其数十万围困在了雁门。”

 “隋炀帝慌了,眼睛都哭肿了,赶紧发通知号召天下勇士前来勤王。”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十六岁的热血少年李世民果断从军,响应招募前去救援。”

 “将要出发时,李世民向将军云定兴献策,布置疑兵阵容以震慑击退敌方。”

 “李世民:一定要携带旗鼓来设置疑兵,再说始毕可汗全国的军队敢于包围天子,必定是认为国家仓猝之间无人救援。”

 “李世民:我们张大军容,让军旗连绵数十里,夜晚就让钲和鼓声互相呼应,胡虏必定认为救兵已大军云集,就会望军队扬起的尘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话,敌众我寡,他们全军来战,我们必不能应付。”

 “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来说,第一次上战场就能提出这样的妙计很了不起了。”

 “隋炀帝最终能摆脱雁门之围,和李世民的妙计没啥大关系。”

 “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来,少年李世民便已经是有勇有谋了。”

 隋炀帝:朕什么时候眼睛都哭肿了,为了衬托李世民,大可不必抹黑朕。

 他巡游北塞,说是被突厥可汗围困在了雁门,看样子很狼狈。

 其实不然,这都是他故意设下的圈套。

 为的就是里应外合,以自身为诱饵,一举消灭突厥可汗。

 可无奈的是,他的儿子不给力,浪费了这么好的机会,没能留下突厥。

 嬴政:长篇大论的讲述李世民当年的妙计,最后突然来一句大转折,和李世民的妙计没关系,真有意思。

 不过不得不说,十六岁的李世民第一次上战场,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

 不管有没有用,足可以看出李世民从小就足智多谋。

 “616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

 “当时有高阳贼首魏刀儿来攻打太原,李渊进攻魏刀儿,深入贼人阵营中。”

 “李世民见李渊深入敌阵,用精锐骑兵突围进入贼阵,箭射贼兵,敌军溃散,把李渊从上万贼兵的围困中救出。”

 “这时正好遇上敌人步兵来到,李渊与李世民又奋力进击,大破敌兵。”

 李世民:严格说起来,这是朕第一次领兵作战,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令朕印象深刻。

 想当初,高阳贼首来攻打太原,他丝毫没有感到害怕,反而有种莫名的兴奋。

 那时他迫切的想要建功立业,立下一个又一个战功。

 因此得知贼首率军来袭时,他有的只是闻战的喜悦,恨不得立刻率兵去打败敌人。

 最后也果然不出他所料,进展一切都很顺利。

 虽说第一次和敌人面对面交战,但一点都不带怕的,轻松大破敌军。

 “617年,大业十三年,隋王朝发动大动荡,天下反贼四起。”

 “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隋炀帝的统治摇摇欲坠。”

 “李世民暗中图谋起义,常常降低身份推崇士人,拿出财物来供养门客,群侠大盗,没有一个人不愿效死力。”

 “此时李渊任河东讨捕使,大理司直夏侯端、鹰扬府司马许世绪、武则天之父武士彟等人均劝说李渊举兵起事。”

 “李渊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仅让部下伪造敕书大量征兵招揽人才。”

 “李世民见反叛隋朝的刘武周已占据汾阳宫,便鼓动父亲李渊早点定下大计起兵反隋,否则将被刘武周占了先机。”

 “李渊趁此机会召集将领幕僚商议,并于同年五月,起兵于山西晋阳,史称晋阳起兵。”

 赵匡胤:现在看来,太宗想要造反的野心比高祖还要迫切。

 隋朝刚刚有动乱的迹象,太宗就已经在暗中准备造反了,拉拢士人为将来造反做准备。

 后来太宗更是见刘武周反叛隋朝,就立马迫不及待的鼓动高祖造反。

 这一切的种种,足可以看出太宗一开始就有野心。

 此刻他也明白了,从这里开始,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就已经是必然的。

 毕竟从太宗的野心就能看得出,天下江山是他的追求。

 太宗是不可能为了兄弟情义,就放弃心心念念的天下。

 “在隋末的一众反隋势力之中,李渊的运气是最好的,天时地利人和样样都占了。”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人才成了大家角逐天下的最稀缺资源。”

 “李渊就从来没有这个焦虑,他的儿子女儿们武德充沛,在人才方面属于自产自销了。”

 “李渊起兵后,首先剑指关中地区。”

 “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世民一路上展示出了超凡的领导力,和兵士们同吃同住,打起仗来身先士卒。”

 “而且治军极严,路上想吃个瓜果蔬菜,都一定要给老乡钱,非买不许吃。”

 “如果士兵偷吃没给钱,李世民他们就会出面替他买单,士兵和百姓都夸赞李世民是仁义志军。”

 “李世民率军攻打西河郡,斩杀郡丞高德儒,并宣布政令。”

 “攻下西河后,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

 经历过李世民这一时期的大唐百姓,深刻的明白主播所说的都是真的。

 他们的皇上当初治军有多么严明,他们作为亲身经历者最清楚不过。

 也正是看到皇上当年的仁义之师,他们就已经认定天下最后肯定是皇上的。

 因为他们知道,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有多么难得。

 他们遇到的几乎所有其他势力的军队,都会侵犯他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

 抢劫东西那都还算好的,严重的会胡乱杀人,他们深受其害。

 也只有皇上的仁义之师,不侵犯他们老百姓,才能得到他们真心的拥护。

 “起义大军往西攻打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两万人驻扎在霍邑以抗拒义军。”

 “当时遇上几天几夜的大雨,再加上粮草也快没了。”

 “李渊与裴寂议论,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起义举事。”

 “李世民:本来兴起大义是为了挽救苍生百姓,应当先攻下咸阳,号令天下。遇到小小敌军就退军,恐怕跟从起义的人将会一哄而散。回军守卫太原一个城池,这是为贼打算,拿什么来自我保全!”

 “李渊不采纳李世民的建议,催促命令大军回太原。”

 “于是李世民在外大声嚎泣,哭声传到李渊帐中,引得李渊召见询问哭泣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