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来朝酷酷的橙子

第270章 首席谋臣荀彧(第2页)

 “于是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再次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

 “吕布失败逃走,兖州因此平定。”

 李世民:要不是荀彧及时看破了陈宫等人的阴谋,曹操恐怕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了,可荀彧最终却落得那般下场,想想还真是可悲。

 荀彧在曹操手下很受重视和信任,可以说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一位谋士。

 曹操带兵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陈宫和张邈等人因不满曹操攻打徐州乱杀无辜的的做法,直接就反叛了。

 形势更严峻的是,陈宫、张邈等人暗中勾结了卢布,要迎吕布进入兖州。

 当吕布带兵到后,张邈派人诓骗荀彧,想让荀彧以为吕布是友军。

 但好在荀彧警觉,怀疑张邈等人要谋反,马上让军队加强防守,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

 当时兖州诸城的兵马都被曹操带走攻打徐州了,城中空虚,吕布带兵入城。

 而当时的陈宫策反了不少人,很多人都要反叛曹操。

 直到夏侯惇到后,连着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才安稳下来。

 豫州刺史郭贡本来是帮助吕布来夺城的,但是在荀彧的说服下,也最终放弃了。

 后来荀彧又与程昱出谋划策,守住了城池,一直坚持到曹操带兵回来。

 而陈宫和张邈都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此次背叛对于曹操来说几乎近于毁灭。

 攻打徐州不成,老巢还被人抢了,对于曹操的打击可想而知。

 要不是荀彧力挽狂澜,恐怕不会有曹操什么事。

 “公元196年,汉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与众人商议是否要奉迎献帝定都许县。”

 “许多人认为徐州还未平定,且杨奉等人不好对付。”

 “而荀彧却说到,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

 “汉高祖东征项羽时,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使天下归心。”

 “自从天子流亡,将军首先兴起义兵。”

 “虽然没有远赴长安,但在外抵御祸难,心中也很思念王室。”

 “如今天子回到洛阳,如果能趁这个机会拥戴主上,这是大顺。”

 “持最大的公心,使天下豪杰服从,这是大略。”

 “扶持大义来招收天下英才,这是大德。”

 “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把献帝迎到许县。”

 “曹操被封为大将军,荀彧被封侍中,代尚书令。”

 “而此举也造成了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

 “曹操虽常在外征战,但军国大事全都与荀彧一起筹划。”

 “而荀彧也为曹操举荐了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自从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县后,袁绍心中不服。”

 “且在兼并了黄河以北地区后,实力非常强盛,于是日渐傲慢。”

 “反观曹操这边,东有吕布侵扰,南要抵御张绣,且张绣在宛城把曹军打得大败。”

 李隆基:奉天子以令诸侯,荀彧的本意虽好,但曹操显然不会满足。

 东汉末年,外戚干政,宦官作乱,导致朝纲败坏,民生哀怨。

 那时天下群雄并起,各路诸侯纷纷起兵。

 在发生董卓之乱之时,东汉也是彻底走了下坡路,而兴复汉室就成了某些人必定要完成的目标。

 荀彧就是想一心匡扶汉室,但是此时的汉室满目疮痍。

 所以荀彧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人帮他完成匡扶汉室的心愿,这个人就是一代枭雄曹操。

 其实荀彧也深知曹操并非池中之物,不是一个容易掌控的主。

 但是荀彧也深知如果自己想完成匡扶汉室,肃清天下的心愿,就必须要曹操这样的铁血军阀来完成。

 所以在他看来,那时的荀彧也是一个矛盾的个体。

 但是荀彧也没有办法,只得赌一把。

 不过显然,荀彧赌输了。

 随着曹操击败黄巾军,汉献帝刘协在杨奉等人的护送下回到了洛阳,荀彧支持曹操提出了迎奉天子的主张。

 荀彧是希望曹操可以好好的辅佐汉献帝刘协,做一个辅佐之臣,安定天下,兴复汉室。

 但是曹操走上了辅佐之臣的道路,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或许荀彧从未想过自己提出的奉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张,最终却形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袁绍更加骄傲,于是写信给曹操,内容荒谬傲慢。”

 “曹操看过后大怒,诸将都认为是败于张绣的缘故。”

 “只有荀彧看出了曹操是因为别的事情在忧虑,于是问曹操原因。”

 “曹操将书信给荀彧看,并对他说道,想去攻打袁绍这个不义之人。”

 “但是现在的力量又打不过他,应该怎么办?”

 “荀彧说,自古以来,如果却有才干,即使弱小也必定会变得强大。”

 “但如果没有才干的话,即使现在强大,也会变得弱小。”

 “从刘邦、项羽的存亡中,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

 “袁绍此人表面对人宽和,但实际却嫉贤妒能,此为度量。”

 “且做事犹豫不决,此为谋略。”

 “治军纪律松弛,兵众虽多,却难以发挥作用,此为用兵。”

 “而且袁绍世代高官,名门望族,喜欢沽名钓誉,此为德行。”

 “而将军无论在度量、谋略、用兵、德行上都超过了他,即使他现在强大又有什么用。”

 “并建议先安抚关中的韩遂和马超等人,而关西的事情可以交给钟繇去办。”

 “这样就可以放心的先攻取吕布,而后再图谋袁绍。”

 赵匡胤:荀彧一心向汉,要是能投奔刘备,或许历史的轨迹会大不相同。

 荀彧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当初荀彧为了躲避兵祸,搬到袁绍的地盘去住。

 袁绍看见荀彧来,非常高兴,亲自前去拜访他,待他如上宾。

 可是,荀彧认为袁绍无法帮助汉朝统一天下。

 因此就趁早离开了袁绍,前往投奔能帮助汉朝统一天下的曹操。

 其二便是当荀彧在投奔曹操以后,给曹操提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劝曹操迎奉天子。

 曹操因此把汉献帝迎接过来,但曹操想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过,荀彧提出这条主张的时候,确实是为了让曹操以令诸侯,但并不是让曹操挟天子。

 而是真正把天子保护起来,免得汉献帝再遭遇董卓那样的人的危害。

 保护起来后,再让曹操帮助汉天子打天下,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目的。

 其三就是后来曹操想要晋封为魏公,派人征求荀彧的意见,希望得到荀彧的认可。

 但荀彧认为,当初曹操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帮汉天子匡扶天下。

 现在晋封魏公,就有了私心,不是君子所为。

 曹操也不过就是想升为魏公,并没有说升为魏王,更没有说僭越当皇帝。

 但是荀彧都不同意,可见在荀彧的心思,确实是一心向汉的。

 如此种种,都能说明荀彧一直忠心于汉室。

 “公元198年,曹操打败张绣,擒拿吕布,平定了徐州,便与袁绍对抗。”

 “而袁绍在击败了公孙赞后,虎踞四州,是当时最强的割据势力。”

 “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谋士田丰、审配、逢纪等人。”

 “而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

 “荀彧说,袁绍兵虽多而法令不严,田丰刚愎而好犯上。”

 “许攸贪婪而不检点,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

 “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

 “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拿。”

 “仅仅一席话,便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连连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