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来朝酷酷的橙子

第283章 黑衣宰相姚广孝(第3页)

 “其文经流传后,对明清两代产生深远影响。”

 “《道余录》全文从佛教立场出发,引用史实和佛儒两家经典对二程、朱熹等人排斥佛教的说法逐一辩驳,以求儒、道、佛三教共存。”

 “但碍于当时社会奉行程朱理学的传统,《道余录》在明清两代饱受诋毁。”

 姚广孝:我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却不能被家乡人理解。

 这些年来,他拒绝了皇上无数次的封赏,一个人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感受到了被抛弃的痛苦。

 不是被皇上抛弃,而是被家乡的亲人抛弃。

 皇上登基后的第二年,时任太子少师的他衣着光鲜地回乡省亲。

 他是朝廷重臣,一路上都受到地方官的热烈欢迎和奉承拍马。

 可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衣锦荣归的弟弟还乡,唯一的姐姐却没有跑出家门迎接。

 当他兴冲冲地朝姐姐家跑去的时候,发现姐姐家的门关得很紧。

 他从邻居的口中知道,自己的姐姐是在家的。

 但是,邻居们不知道,为什么他姐姐关着门不见他。

 对于这个原因,他心中是知道的,那就是因为他在姐姐眼里是助纣为虐的人。

 不仅如此,他年轻时的好朋友也关着门不愿相见。

 好友只托人捎了几句话,大概意思是,穷人不与富人相交。

 其实他非常明白,好友不是说自己不配与富人相交。

 而是说像他这样暴富的人不配与好友相交,因为他的富和贵来得都不正,充满着血腥。

 想想皇上执政之初,大开杀戒,动不动就灭人的族。

 他也曾劝皇上减少杀戮,可皇上不听,这难道是他的错吗?

 他也曾告诉皇上,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不能杀。

 可是,皇上灭了方孝孺的十族,这也是他的错吗?

 故乡的拒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自此以后,他白天穿官服,照样上朝,晚上就换上僧服,吃斋念佛。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

 “朱棣数次前去探视,赐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

 “姚广孝想到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朱棣能赦免。”

 “当初,朱棣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

 “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朱棣便以他事为由禁锢溥洽。”

 “而命给事中到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

 “直到这时,朱棣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马上下令将他放出来。”

 “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

 “朱棣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

 “永乐二十二年,对姚广孝极为尊重的朱棣在北征途中死去。”

 “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

 “姚广孝曾在靖难之役中辅佐朱高炽坚守北平,后来又实任太子少师之职,辅佐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监国,朱高炽对姚广孝也是满怀崇敬之情。”

 “朱高炽继位为帝后,再次对姚广孝给予表彰。”

 “洪熙元年为姚广孝去世七周年纪念日,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

 “配享太庙,应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

 “通观明太祖,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名单中,十六位功勋自中山王徐达以下,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

 “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太庙者,仅有姚广孝一人,由此可见姚广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

 朱棣:姚广孝临终之前请求朕赦免溥洽,朕不忍心拒绝。

 在姚广孝时日无多的时候,他亲自前去探望。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借助姚广孝的和尚身份帮忙。

 应天被攻破后,朱允炆一把火将皇宫给烧了。

 朱允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朱允炆去向的谣言越来越多。

 其中的一个是朱允炆没有死,他的主录僧溥洽秘密安排,将他送到某个安全的地方。

 朱允炆的藏身之地,有很大的可能是在寺庙里,因为溥洽是和尚。

 他下令明察暗访,将天下的寺庙都给搜遍了,还是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

 这个时候,他就只能请求姚广孝帮助。

 修撰《永乐大典》的时候,他就请姚广孝出山相助。

 表面是修撰《永乐大典》,真正的用意是查访朱允炆的下落。

 《永乐大典》中有一部分涉及佛家的著述,如果要写,必然请天下的有道高僧。

 朱允炆是皇帝,藏身之处必然受到至少一个得道高僧的庇护。

 如果能请那位得道高僧前来,他一定可以查到朱允炆的下落。

 可是,《永乐大典》修好了,他仍然没有见到庇护朱允炆的得道高僧。

 朱允炆的下落,至今还是一个谜。

 所以在姚广孝临终之际,他跑去探望姚广孝,也是为了问清楚朱允炆的下落。

 最后,姚广孝郑重其事地向他提出一个请求,放了溥洽。

 他当时看着姚广孝,脑中思潮起伏,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传言溥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可是却什么都不说,他也不知道溥洽是否知道。

 他那时看了姚广孝一眼,姚广孝的眼神仿佛是说放心没事的。

 确实如此,姚广孝单独见过溥洽。

 但关于他们见面后的谈话,姚广孝也是什么都没告诉他。

 他觉得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溥洽对姚广孝说了朱允炆的下落。

 否则,姚广孝不会在临死的时候,请求他放了溥洽。

 由此而论,溥洽出去后,可能不会为他的统治带来麻烦,否则姚广孝就不会劝他放了溥洽。

 既然姚广孝都相信溥洽,他也只好选择相信。

 再说了,这是姚广孝的临终之求,他也不忍心回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