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来朝酷酷的橙子

第377章 花姿西施(第3页)

 “关于西施的结局,后世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东汉人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文学戏剧作品差不多也是这么写的,给了西施和范蠡一个圆满的结局。”

 “西施回到了范蠡身边,他俩坐船离开,消失在烟波浩瀚之中。”

 “苏东坡曾经写到,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除了大团圆结局之外,还有另一个沉江说。”

 “有关这个说法的典籍记载的比较早,传说越王勾践认为吴国灭亡是因为夫差沉迷于西施的美色。”

 “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

 “意思是说西施是红颜祸水,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殃及越国,勾践最后让西施沉江而死。”

 “《东周列国志》上的说法又有一点不同,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想把西施收进后宫。”

 “然而越后嫉妒西施,谣言西施是祸国之女,就令手下将其沉入江底。”

 “而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所说,明确的指出西施是因其美貌被沉江而死的。”

 “比干之殪,其抗也。”

 “孟贲之杀,其勇也。”

 “西施之沉,其美也。”

 “吴起之裂,其事也。”

 “最后西施的结局到底如何,如今也不得而知了。”

 “但世人自然希望西施能拥有一个美丽且浪漫的落幕,在太湖旁和范蠡携手,菱歌泛夜。”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女性往往会因为为了缓和两国关系,实现国家战略,被当做物品互相赠送。”

 “女性的权利与男性相比,是彻头彻尾的不平等。”

 “西施就是如此,无论多美丽多有才,都无权决定自己的未来。”

 “因此从一开始,她们的命运里就有着浓厚的悲剧底色。”

 “而后世很多人把一国之亡单纯归结到一个女子身上,更是不公平,也是污蔑。”

 “正如唐朝诗人罗隐所写,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李世民:自古红颜多薄命,不许人间见白头,西施成为了越王勾践复仇吴国的工具。

 在吴越之争硝烟散尽之后,美女西施的结局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其一,愧疚自缢。

 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

 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身亡。

 其二,被范蠡带走。

 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

 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旧日情人西施。

 两人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

 其三,被范蠡沉湖。

 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

 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

 范蠡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船上。

 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这种说法,是建立在男权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范蠡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范蠡最早是喜欢西施的。

 但由于西施被送到吴宫之中,和夫差朝夕相处了那么长时间。

 作为一个男人,范蠡受不了,心态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范蠡觉得西施比较脏,因此才把西施推到湖里,目的是把西施洗干净。

 其四,被吴人沉江。

 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

 吴人用锦缎将西施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中。

 唐代诗人所言,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

 其五,被勾践沉江。

 越王勾践曾言,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

 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

 勾践恩将仇报,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赐西施沉江而死。

 其六,被越后沉江。

 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

 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西施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这种说法因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也比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