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来朝酷酷的橙子

第399章 花刚太平公主(第3页)

 “宰相宋璟称太子有功于天下,是宗庙社稷之主,拒绝了太平公主的请求。”

 “公元711年,唐睿宗打算传位给太子,依附太平公主的御史进言劝阻才作罢。”

 “不久后,太子请求将太子之位让给宋王李成器,被唐睿宗拒绝。”

 “太子随后又请求将太平公主召回京师,太平公主这才回京。”

 “回京后,太平公主参与朝臣的任用事宜。”

 “公元712年,蒲州刺史主动投靠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举荐他当刑部尚书。”

 “同年秋,太平公主指使一位懂得天文历法的人对李旦进言,称彗星的出现表明除旧布新。”

 “这是皇太子即将登基为新皇帝的征兆,但李旦听后却说应当将皇位传给有德行的人来避免灾祸。”

 “太平公主和她的同党极力反对,并认为这样做是不可行的。”

 “但李旦不听,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公元713年,在李隆基即位后不久。”

 “太平公主开始借助太上皇唐睿宗的势力,专擅朝政。”

 “她与李隆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七位宰相中有五位是她的门徒,朝中的文臣武将也有一半以上依附于她。”

 “太平公主与左羽林大将军、知右羽林将军、中书舍人等人一起密谋废掉唐玄宗。”

 “此外,太平公主还与宫女元氏合谋,计划将毒药掺入李隆基所服用的天麻粉中。”

 “在太平公主谋划毒杀李隆基的时候,王琚认为形势紧迫劝谏李隆基采取行动。”

 “尚书从东都洛阳派人给李隆基送来了一把佩刀,以请求玄宗及早决断,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

 “荆州长史也入朝奏事劝李隆基除掉太平公主,而李隆基担心惊动太上皇而迟疑不决。”

 “荆州长史又劝李隆基以江山社稷为重,并建议他首先控制住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军,然后再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李隆基十分赞同,便任命他为吏部侍郎。”

 “公元713年,魏知古向李隆基告发太平公主已经发动叛乱。”

 “李隆基得知消息后,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等人决定率先下手诛除太平公主势力。”

 “太上皇唐睿宗听闻事变发生,登上了承天门的门楼。”

 “郭元振告诉他,这只是皇帝为了诛除逆党而做出的决策,并未发生其他重大事件。”

 “李隆基也随后来到门楼上,李旦颁布了一项诏令。”

 “以窦怀贞等人的罪行为由,下令大赦天下,但其亲属和同党却不在其中。”

 “薛稷被关押在万年县狱,并被判处死刑。”

 “太平公主在事变后逃入山寺,匿藏三天后才现身。”

 “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将太平公主赐死于自己的府邸,数十人包括她的儿子以及党羽一并被处决。”

 苏轼:虽然太平公主具有很强的政治野心和政治能力,但是她不可能像武则天一样成为一代女皇。

 太平公主就算手握滔天权势,操纵天子废立,但是还是当不了女皇。

 这要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历史背景,思想局限,武则天对太平的感情,以及太平自身的能力来看。

 首先,从太平公主与武则天的身份对比来看,太平公主比不上武则天。

 从出身来看,太平公主的出身确实比武则天高贵得多。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出身高贵并不是什么优势。

 都说嫁出去的女儿就不属于自己家了,而是夫家的了。

 放在太平公主和武则天身上,就是说一个是皇家的媳妇,一个是皇家的女儿。

 在父权盛行的制度下,只听说有妻子照顾丈夫,母亲照顾儿子。

 没听过有妹妹照顾兄长,嫁出去的女儿照顾父亲的。

 所以,武则天在身份这方面,比太平公主有利得多。

 前期,武则天控制权力的时候。

 在外人看来,武则天是辅佐唐高宗。

 而在唐高宗过世后,是因为儿子不争气。

 所以,武则天才暂时替他掌管权力。

 哪怕武则天最终把儿子踢下皇位,人们也只会说是因为儿子不争气。

 所以,在伦理道德方面,并不会太过苛责她。

 然而,太平公主就被动得多了,她有权力的原因是因为她是大唐的公主。

 但是,正是因为她是大唐的公主。

 所以,她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帝王。

 毕竟,从常理来说。

 严格意义上,一旦出嫁她就不是皇家的人了。

 可以说,女儿是毫无继承权的。

 有些人家没有儿子,宁可从兄弟族人中过继一个儿子,继承自己的家业,也不能给女儿女婿外孙。

 所以,武则天不可能传位给太平公主。

 所以,哪怕太平公主确实是力挽狂澜,稳定了动荡的李唐王朝。

 但是,一旦政局稳定,她就没有理由再插手皇家的政局了。

 其次,从政治实力来看,太平公主远远不如武则天。

 在唐高宗在世的时候,武则天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

 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她都培养了自己的势力。

 在数十年的皇后生涯中,她靠着唐高宗的信任,为自己培养了一波又一波的实力派新人。

 并且,她出台的各项政策,让百姓看到了成效。

 武则天上位,虽然得到了一些老牌势力的排挤和讽刺。

 但是,对她而言,并没有太大损失。

 百姓从来不会在意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是谁,他们只在乎当权者的政策对自己是否有利。

 武则天的政策对他们有利,所以他们自然也就支持武则天了。

 然而,太平公主虽然在武则天早期就开始参政,并因此掌握了不小权力。

 但是,她的政治高潮是从唐睿宗上台之后开始的。

 从唐睿宗执政的两年,再加上当太上皇的一年,满打满算不过三年。

 在这三年里,太平公主的权力看起来十分强大。

 但是,她掌控的官员却十分有限。

 也因此,李隆基杀掉了跟随太平公主的人之后,她就无力反抗了。

 并且,对于百姓而言。

 无论是太平公主掌权,还是李隆基掌权都无所谓,他们并不在意这些。

 最后,从敌人的实力来看,太平公主面临的敌人实力远远超过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要面对的敌人是她的两个儿子。

 在他们面前,武则天有一个天然优势,就是母亲这一身份。

 对她而言,儿子听她的是遵循了孝道,不听她的就是不孝。

 武则天两个儿子的政治天赋,与武则天相比,实在是拿不出手。

 所以,武则天称帝在世人看来。

 虽然有些惊世骇俗,但是也是合乎情理的。

 只要她最后把政权还给李唐血脉,别人也就无话可说。

 然而,太平公主就不同了,她的最终政治敌人是她的侄子李隆基。

 虽然,姑妈也是长辈。

 但是,她对侄子的权威,却不及母亲对儿子的权威。

 即使承认侄子应该孝顺姑妈,但是在皇权面前,李隆基怎么可能会心慈手软呢!

 在名分上,传统伦理决定了武则天对儿子有绝对的威望,而太平公主对侄子则没有名分上的优势。

 再说,李隆基的政治天赋比太平公主还是要高一点的。

 所以,太平公主上不了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