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来朝酷酷的橙子

第437章 花愁甄皇后(第3页)

 “当时卞夫人身体抱恙,甄氏不能及时照顾问候,急得寝食难安,时常偷偷哭泣。”

 “身边下人告诉她说卞夫人病好了,甄氏仍然不信,所以更加忧心。”

 “之后得卞夫人回信,说身体已经恢复,甄氏才放心起来。”

 “建安十七年,大军回邺,甄氏去迎接。”

 “看到卞夫人时悲喜交加,周围的人看了都感动不已。”

 “卞夫人见甄氏这么关心自己,也忍不住流泪。”

 “甄氏对曹丕妾侍中有宠地劝勉她们努力上进,对无宠的也安慰开导,并常常劝曹丕。”

 “古时黄帝子孙繁盛,是因为妻妾多的缘故。”

 “所以夫君也应该多纳贤淑美好的女子,才能使子嗣旺盛。”

 “可当命运的齿轮被不断推动,曾经的爱与美好终究会随风逝去。”

 “公元220年,曹丕即王位,封曹叡为武德侯。”

 “六月率军南征,甄宓留驻在邺城。”

 “十月,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

 “禅位以后,退位为山阳公的刘协把两个女儿许配给曹丕为妃嫔。”

 “另有郭贵嫔和李、阴两位贵人同时得到宠爱,甄宓日益失意,流露出一些闺怨话语。”

 “公元221年,郭氏得宠,便向曹丕进谗言。”

 “悉闻甄夫人不自重,对皇上多有怨言。”

 “曹丕借此遣使到邺城,赐毒酒于甄宓。”

 “可怜的甄宓就这样香消玉殒,她最终没有唤回曹丕的真爱,只等来一杯让她惨死的毒酒。”

 “空留一曲曹植的《洛神赋》流传千古,成为建成绝响。”

 陈圆圆:曹丕赐死甄宓后,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郭皇后也是出生于官宦世家,与甄宓有所不同的是,甄宓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教育。

 而郭皇后则是从小接受政治斗争的耳濡目染,形成了特殊的性格特点以及属于自己的谋略。

 刚好这种谋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

 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当时曹丕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就和郭皇后息息相关。

 在曹丕夺嫡的过程中,郭皇后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得到曹丕更多宠爱。

 反观当时的甄宓,则因为没有参与其中,因此逐渐被曹丕冷落。

 曹丕将甄宓留下照顾母亲,自己则带着郭皇后等人继续潇洒。

 并且这一去就是很长时间,一直到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后。

 曹丕都没有将甄宓接到京城,这就让很多人都有所不满了。

 曹丕取代汉献帝登基之后,直接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立皇后。

 当时朝中大臣的建议是立甄宓为皇后,可是曹丕心中的最佳人选却是郭皇后。

 毕竟此人在自己夺嫡以及登基的过程中帮助最多,曹丕自然偏向郭皇后一些。

 原本郭皇后和甄宓之间,并没有利益纠纷。

 可是在立皇后这件事情上,立即就产生了巨大冲突。

 只有除掉甄宓,郭皇后才能够得到大臣们的支持,自己才能够顺利成为皇后,郭皇后心中逐渐产生一个奸计。

 为了除掉甄宓,郭皇后也是煞费苦心,一直在寻找甄宓的缺点。

 奈何始终没有找到可以攻击甄宓的地方,一直到甄宓因为曹丕长时间不接自己回京城。

 而随便抱怨了几句之后,郭皇后才找到收拾甄宓的机会以及证据。

 郭皇后借题发挥,不断在曹丕耳边说一些甄宓的坏话。

 以至于曹丕一时冲动,就派人去赐死甄宓。

 奈何此人刚刚离去不久后,曹丕又因为做了一个梦而后悔,想要阻止其杀害甄宓。

 可惜最终还是晚了,等曹丕想要阻止之际,甄宓早已自杀而亡。

 曹丕带着无尽的恐惧以及内疚,来处理甄宓的后事。

 原本他大可厚葬甄宓,可是因为立皇后的事情还没有尘埃落定。

 再加上甄宓是自己派人去赐死的,要是又厚葬甄宓,不就是表明自己错杀她了么。

 作为皇帝,曹丕肯定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只能将错就错。

 可是毕竟甄宓是被自己错杀的,曹丕担心甄宓到阴间会指责自己错误,同时还担心自己百年之后无颜面对甄宓。

 所以曹丕就按照一些迷信的做法,对甄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用头发遮住脸,是为了防止甄宓见到他人指责自己,用糠塞住口则是为了防止甄宓在阴间开口说话。

 毕竟只有堵住嘴,甄宓才无法说出真相,不得不说曹丕这种做法足够狠毒残酷。

 当曹丕做这一切的时候,有个人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此人就是甄宓的儿子曹叡。

 当时曹叡已经十多岁,对甄宓之死印象特别深刻。

 甄宓死后,郭皇后如愿以偿成为皇后,后来因为自己没有子嗣。

 她担心皇后位置不保,所以就认养了曹叡。

 曹叡明白郭皇后的为人,在被其抚养之后,一直表现出孝顺以及听话的一面,深得郭皇后喜爱。

 在郭皇后的帮助下,最终曹丕立曹叡为太子。

 可是在曹丕去世、曹叡登基之后,曹叡立即一改之前对郭皇后的态度。

 而是不断逼迫郭皇后自杀,因为曾经母亲自杀的场面,曹叡从来未曾忘记。

 郭皇后在曹叡的逼迫下,最终只能自杀。

 死后也被曹叡按照当年曹丕对待甄宓的方式,将郭皇后被发覆面,以糠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