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来朝酷酷的橙子

第445章 诗魂李商隐

 古人说,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人的命运是掌握自己手里的,只要足够努力,就能逆天改命。

 可是这样的道理,到了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人生里,似乎不太管用。

 命运的好坏,到底是有定数的,半点不由人。

 每一个在世间跋涉的人,身上都背了一个厚重的行囊叫孤独。

 而李商隐的行囊,尤为沉重。

 李商隐年少时,便经历了父亲离世的孤苦。

 成年后,他又因深陷党争,一生仕途坎坷,最后孤身一人客死异乡。

 虽然在这段坎坷的命途中,他也曾得到过贵人的照拂,也曾收获过刻骨的深情。

 然而繁华落尽,空余悲凉。

 到后来,他所珍视的都一一消散在了他生命里。

 他所在意的,也都尽数离他而去。

 有人曾说自李商隐之后,世间再没有比他更孤独的灵魂。

 看完李商隐的一生之后,我们也会明白。

 人生所有珍贵的东西,原来最后的指向,都是孤独。

 “李商隐于唐元和七年生于河南荥阳,有三弟一妹。”

 “其父李嗣为县令,曾自称凉武昭王李暠后人。”

 “李嗣在县令任期满后,接受了浙东观察使孟简的聘请,前往浙东担任孟简的幕府,李商隐与家人跟随父亲前往浙东。”

 “在浙江生活的几年里,李商隐开始学习读书写字。”

 “但李嗣因事务繁多,积劳成疾而病逝于任上,此时为长庆元年。”

 “由于失去经济来源,李商隐只好侍奉母亲回河南郑州,守考丧数年。”

 “其间李商隐亦不断学业,与弟羲叟一起跟随族中的一位堂叔学习五经章典等。”

 “期间李商隐便已经展现出写作才华,擅长写古文,书法也颇有成长。”

 “长庆三年,李商隐守丧期已过,开始以为人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

 “唐文宗大和元年,李商隐著《才论》《圣论》二文而为当时士大夫所知。”

 “大和三年,检校兵部尚书令狐楚前往洛阳担任东都留守。”

 “在得知李商隐后便对其才学十分看重,命他与自己的儿子共同学习交游,与此同时令狐楚还亲自教授李商隐撰写文章的方法。”

 “其后令狐楚迁任天平军节度使,便将李商隐任命为节度巡官,跟随其前往山东等地任职。”

 “大和四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参加进士考试,令狐楚就让李商隐以乡贡身份陪同令狐绹前往京师参加考试。”

 “晚唐时,科举取士制度已积弊丛生,寒门学子入仕无路。”

 “如此开榜后李商隐不中,而令狐绹进士及第,不久便步入仕途。”

 “其后的几年间李商隐多次应试但无一中举,之后在令狐楚调任长安的情况下只好返回荥阳。”

 “大和七年李商隐再一次进举不中,在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

 “后来拜谒郑州刺史萧澣、华州刺史崔戎。”

 “崔戎本是李商隐的表叔,且从中有萧澣的推荐。”

 “便对李商隐特加照顾,资助他前往南山学习。”

 “大和八年,李商隐因病而未能应试,就跟随崔戎至兖州赴职,掌管其文章进奏。”

 “唐大和九年李商隐再次不被科举录取,便在长安至郑州一带活动,于此年侍奉母亲迁居济源。”

 “唐开成二年,李商隐再次应试。”

 “本年的主考官由礼部侍郎高锴担任,令狐绹与高锴交好,便在高锴面前称赞李商隐,李商隐得以考中进士。”

 范仲淹:人生所有珍贵的东西,原来最后的指向,都是孤独。

 孤独是,知交零落、往昔不再的失落。

 在岁月的变迁里,再深厚的情谊,都会因为经历的不同,变得淡薄。

 再交好的朋友,也会因为利益的冲突,从此形同陌路。

 李商隐初入江湖之时,曾拜在士大夫令狐楚的门下。

 当时,李商隐家境非常落魄,但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却不在意。

 主动与李商隐结交,经常约着他一起读书写作。

 看见李商隐穿着寒酸,令狐绹会主动送上钱财和衣裳。

 知道李商隐屡试不第,令狐绹也会积极帮他疏通关系。

 然而,就在李商隐考上进士,并成为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后,李商隐和令狐绹的关系却渐渐变得水火不容。

 那个时候,朝廷有两大党羽,李党和牛党。

 王茂元属于李党派系,而令狐绹一家属于牛党。

 李商隐迎娶王茂元女儿的行为,在令狐绹看来就是对两人友情的背叛。

 自此之后,令狐绹再未与李商隐交过心。

 甚至有时,他还会暗暗地给李商隐的仕途使绊子。

 李商隐也尝试过向令狐绹解释,但没有人相信李商隐的行为是无意之举。

 他写下《无题》表达自己也想像青鸟那般,与令狐绹殷勤往来,却没得到任何回音。

 曾经无话不谈,亲如兄弟的两个人,就这样因为政党的纷争,从此分道扬镳。

 孤独是,中年丧妻,孑然一身的哀痛。

 李商隐在妻子去世后,就曾深深地体会过这种滋味。

 李商隐和妻子王晏媄,曾是世人眼里的翩翩才子,锦绣佳人。

 抛开政治立场不谈,他俩的婚姻,称得上是天作之合。

 婚后,两人也一直是琴瑟和谐。

 虽然因为令狐楚的原因,李商隐在仕途上屡屡受挫。

 但好在,还有妻子王晏媄在一旁陪伴开解,这也让李商隐的内心安慰不少。

 如果生活能一直这么静好下去,想必李商隐的人生,也能写成一个美满的结局。

 可惜的是,天意难测,造化弄人。

 后来,李商隐被调去地方任职,夫妻两人也被迫两地分居。

 王晏镁无怨无悔地承担起了家庭的一切,可她的身体也因为长期的操劳,跟着每况愈下。

 王晏媄病重后,曾写信问李商隐什么时候回来。

 然而她又怕李商隐担心,信中也只字没提病重的事。

 而当时,李商隐正在巴蜀。

 连日的阴雨,迟缓了他的归期。

 他只得一个人在异乡,带着对妻子的无尽思念,写下了《夜雨寄北》。

 等他赶到家时,王晏媄已经去世。

 在那一刻,李商隐的心也跟着空了。

 此后的岁月里,李商隐一直固执地守着那个残破的小家,至死不复娶。

 孤独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人总是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才能对生命有深刻的体悟,李商隐也是如此。

 李商隐的一生,虽然底色是悲凉,却也有过高光的时刻。

 他年少便颇有才气,就凭着两篇惊世佳作《才论》《圣论》,获得了无数文人才子的称赞。

 27岁那年,他又高中进士,随后又如愿娶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

 那段时间,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快意的时光。

 然而接下来,李商隐的余生,就应了那句。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