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来朝酷酷的橙子

第450章 小李杜杜牧(第3页)

 也与他忧国忧民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相关。

 “李甘这时又因反对郑注作宰相被贬为封州司马,此事让杜牧感到愤慨与危惧。”

 “于是以身体有病为借口,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同年,杜牧在洛阳东城遇张好好,感旧伤怀,于是创作《张好好诗》。”

 “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京,取道长江、汉水、南阳、武关一线。”

 “随后赴京,就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开成五年,又迁膳部、比部员外郎。”

 “武宗会昌二年,他又被外放为黄州刺史。”

 “会昌四年,杜牧迁池州刺史。”

 “池州城南的齐山很美,他邀请好友、诗人张祜同游,写下《九日齐山登高》。”

 “在池州任上刚满两年,杜牧又调任睦州刺史。”

 “会昌六年,杜牧又调任睦州刺史。”

 “他乘船沿大江东行,经过润州,创作古诗《润州二首》。”

 “大中二年,杜牧回到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翌年,其升迁为更部员外郎,这是比较重要的职位。”

 “但其却请求外放湖州做刺史,历经三次上书宰相,最终于大中四年获得批准。”

 “赴湖州之前,他写下《将赴吴兴登乐游园一绝》,表露自己的心迹。”

 “大中五年,杜牧四十九岁,杜牧弟弟杜觊病死、知已好友周也逝世了。”

 “杜牧非常沉痛,他为他们写祭文和墓志铭。”

 “这年冬天,他回到长安,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不久迁中书舍人,长安城南下杜樊乡有杜佑的樊川别墅,他重加修理。”

 “他的官在升着,但身体越来越不行了。”

 “大中六年十一月患病,其自撰墓志铭。”

 “有一天他喝多了,对外甥裴延翰说。”

 “我老了,我一生无所夸,惟数百篇文章,略可传世。”

 “将来你替我作序,号《樊川集》。”

 “杜牧病卒于长安安仁坊宅中,享年五十岁。”

 辛弃疾:若说杜牧怎风流,清明诗词排第一。

 晚唐时节,皇帝与权臣信仰佛教,大兴土木,建寺成庙。

 晚唐时节,皇帝喜美色,沉迷于享乐,杜牧写诗嘲讽。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为了劝谏统治集团不要再耽于享乐,腐朽昏庸,杜牧更是在诗中写道。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咏史怀古诗笔锋尖锐、言辞辛辣,句句直指统治集团的昏庸无道。

 所以天才少年杜牧人至中年后,不是被闲置弃用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因此报国无门、不受重用的杜牧行至赤壁古战场,他沉痛写道。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少年郎一篇《阿房宫赋》天下知,惊才绝艳的杜牧怎么可能写不出阿谀奉承的吹捧当朝统治者之诗。

 出生京城豪门,曾放逐花间的杜牧若是想要玩乐恐怕也会是个中翘楚。

 可是他不愿意,他冒着被统治集团厌恶、贬斥的风险,也要将忧国忧民的犀利之言化作利剑直逼统治集团心头。

 盼他们迷途知返,收拾旧山河,还百姓盛世大唐。

 因为他是杜牧,他是十门宰府,个个英杰杜氏一门的忠良之后。

 他是从小便矢志不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杜十三。

 从少年得志到中年沧桑,从流连花丛到错失所爱,从天之骄子到坠下高台。

 从青楼楚馆风流客到忧国忧民失意人,杜牧的一生写满了突变与戏剧性。

 所以即使他的诗篇名动天下,即使是被贬远离权利中心也是一地高官。

 即使自嘲落魄书生也还是美人环绕、红袖添香,但杜牧还是抑郁不得志

 最终逝世于樊川别墅,那一年杜牧年仅49岁。

 一代天之骄子、忧国忧民的诗人带着对天下百姓的不舍,带着对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无奈沧桑,悄然离去。

 以一己之力撑起晚唐诗坛,墨笔一挥便是锦绣文章的诗人杜牧。

 对于自己的墓志铭却只是平白的寥寥数语,一生功绩点墨未着。

 从鲜衣怒马少年郎,到年岁未老须先白的沧桑他乡客,杜牧对自己的一生是不满的。

 他满腹的抱负和理想都未得施展,他拥有美人无数,却永远错过那个春风十里皆不如的张好好。

 及第登科后的杜牧从洛阳打马奔赴长安,那一年他春风得意,应是同春天同样耀眼。

 在得知杜牧逝世的消息后,张好好同是从洛阳奔赴长安,最终自尽于杜牧坟前。

 正是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从天之骄子到坠下云台,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抑郁致死,杜牧对自己的一生是极不满意的。

 然而是非公道,自有后人评说。

 就像秦始皇的阿房宫早随着他的二代一起倾覆没落,而杜牧关于《阿房宫赋》忧国忧民的深刻哲理却真正做到了历万代而不衰。

 就像每年的清明时节寄哀思,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垂髫小儿都会道一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彼年春风明月不知意,此日青史昭昭显真机。